惇王和醇王的反應早在慈禧預料之中,她也早就想好了應對的法子。
第二天,召見倭仁等大臣,兩宮將兩王的摺子發了下去。
慈禧說道:“我也不曉得五爺是怎麼回事,今兒個他上摺子給六爺說好話,可辛酉年在熱河,不就是他說的六爺要謀反嗎?到底他哪一句話才是真的呀?”
辛酉年在熱河,惇王和肅順兩個人喝酒,都喝醉了。藉著酒興,惇王說恭王要造反,要殺肅順的頭。幸好當時肅順也是神智不清,這話沒真進耳朵裡去,沒當回事。
惇王差點闖下大禍,祺祥政變後,大家都以為“糊塗王爺”說“糊塗話”,這事就不了了之了,並沒有人去追究他的責任。但惇王從此也不受重用,兩宮和恭王沒給他派過任何有實權的差使。
慈禧這幾句看似隨隨便便,但極其厲害,意指惇王當年說“恭王”謀反,是借酒蓋臉,存心在肅順那兒陷害恭王。
這一頂帽子扣下來,這個摺子寫的再好,也是一錢不值了。
倭仁表示,這兩個摺子,可以“置而不議”。
這可把醇王氣壞了。
五哥的摺子四嫂已經發表了看法,就等於“議”過了;“置而不議”的其實就我這一份摺子。你不同意我的看法沒問題啊,可你不能“議”都不“議”,這不是欺負我年輕,看不起人嗎?
於是醇王一門心思地要給倭仁“這個死老頭子”一點“厲害”瞧瞧。
這個也是慈禧疏忽了。在她的心目中,醇王既是她的小叔子,也是她的妹夫,是地道的“自己人”。他上書為六哥說話,不過出於兄弟情分,不得已為之,並非真的要和自己打擂臺,所以根本沒當回事。
醇王的小眼睛滴溜溜地轉了一輪,還真給他抓到倭仁的一處“痛腳”。
慈禧親擬的那道上諭,第一句是“諭在庭王大臣同看”,醇王認為上諭的意思是叫“王大臣”們看硃諭的“原件”,現在大家夥兒看到的都是“抄件”,不是“原件”,“承旨”的倭仁就算“違旨”,於是叫曹毓瑛替他再擬一份參倭仁的摺子。
曹毓瑛哭笑不得,不好直接說醇王無聊,而是委婉地說這麼做隔靴搔癢,不能真正打痛對手,幫不到恭王的忙。
醇王不死心,又找上了方鼎銳做槍手,終於寫了一個摺子:
“竊臣恭讀邸抄,伏見上諭內有‘內廷王大臣同看’等因;彼時臣因在差次,未能跪聆硃諭。自回京後,訪知內廷諸臣,竟無得瞻宸翰者,臣曷深駭異之至!
“伏思既奉旨命王大臣同看,大學士倭仁等,自應恪遵聖諭,傳集諸臣或於內閣,或於乾清門恭讀聖諭,明白宣示,然後頒行天下。何以僅交內閣發抄?顯系故違諭旨。
“若謂倭仁等一時未能詳審,豈有宰輔卿貳,皆不諳國體之理?即使實系疏忽,亦非尋常疏忽可比。
“茲當皇太后垂簾聽政,皇上衝齡之際,若大臣等皆如此任性妄為,臣竊恐將來親政之時,難於整理,謹不必嫌疑,據實糾參。”
醇王搖頭晃腦地念了幾遍,自覺一等一好文章,遞上去肯定大大露臉,說不定能再蒙獎諭:“七爺的書讀得好!”
摺子遞上去後,醇王天天抓耳撓腮,他六哥的事體,反倒放在旁邊。到了第三天,“上面”還沒有動靜,實在忍不住了,叫了福晉進宮去打探訊息。
慈禧一看見妹妹,臉就拉了下來。
醇王福晉正在莫名其妙,慈禧已經夾頭夾腦地罵了開來:“回去跟老七說,就算他要搗蛋,也要有點水準,這麼瞎胡鬧,我這個太后大姨子的臉都叫他丟光了!”
醇王福晉完全不明就裡,愣愣地等姐姐發完了火,問道:“他怎麼啦?”
慈禧“哼”了一聲,心想這個糊塗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