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大大改進了塹壕內部的構造。
塹壕的深度,超高一個成年人的身高一個頭左右。
塹壕靠敵人的一面叫做“胸牆”,在胸牆上挖出一個個射擊位——就是說,射擊位是凹進胸牆的。
射擊位並非從地面、而是從離地面兩三個頭高度的位置挖起。這樣,射擊位下自然就留出一個臺階。士兵站在臺階上,槍支擱在塹壕邊沿的沙袋上,就可以保持立姿射擊姿勢。而槍支被沙袋承託,士兵既不易疲憊,射擊的穩定性又大大提升,算是最舒服、效率最高的一種射擊姿勢。
射擊口兩邊的沙袋高出士兵頭部,可以對士兵予以很好的保護。
戰鬥間隙,士兵可以坐在臺階上休息,腿部能夠伸展開來。
塹壕的另一側叫“背牆”,胸牆、背牆都用木架和沙袋進行加固,塹壕的底部,鋪上木板。
*(未完待續。。)
第十三章 第一次進攻
關卓凡設計的塹壕防禦體系,一般情況下,都是平行的三條。
第一條叫做“前敵塹壕”,平時只留觀察哨,一旦“有事”,大部隊從後方進入,是對敵的第一道防線。
第二條叫做“轉移塹壕”,如果敵人炮火過於猛烈,為減少傷亡,“前敵塹壕”裡計程車兵可以暫時撤到這條塹壕內;如果“前敵塹壕”失守,這裡就是第二道防線。
第三條叫“預備塹壕”,因為塹壕空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防守部隊都塞進“前敵塹壕”,所以在戰鬥中,一部分部隊在“預備塹壕”內待機,隨時準備支援“前敵塹壕”。
三條橫向的主塹壕之間,用縱向的“交通塹壕”聯通,士兵在三條塹壕之間的運動,全部透過“交通塹壕”。“交通塹壕”和主塹壕的交匯點,都修築有堅固的工事,猶如一個微型的堡壘。
“轉移塹壕”的後部還有掩蔽所。掩蔽所深入地下數米,這是為防備敵人的重炮用的,小倉城後勤基地的防禦完全不存在這個需求,就沒修掩蔽所。
在原時空,這套防禦體系,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真正定型。經關卓凡之手,整整提前了五十年來到了世上。
所以,在本時空,關逸軒才是“近現代塹壕防禦體系之父”。
小倉城基地地處前線,風險等級和“綠區”的長崎基地完全不同。小倉城基地完全按照“戰區”標準進行防禦體系的建設,工兵連的任務,除了基地本身——土牆內的建設外。主要就是修築這套塹壕防禦體系。當然了。守備營也得“在工兵連指導下”一起幹活。
塹壕的長度、走向。都經過精心的設計,確保火力密度做最合理的分佈,並且不留下任何射擊死角。
小倉城基地砍光了土坡上的所有樹木——這是為了不在射界中留下任何障礙物,對此,小蒞原長行和小笠原忠幹兩個,心痛得不得了,可也不敢說什麼。不過,這些樹木一顆也沒有浪費。全用於修築基地和塹壕了。
長州藩知道中國人的“後勤基地”的具體位置,也知道“土坡上的樹都被砍光了”,但卻沒有任何關於這些“壕溝”的情報。塹壕是在基地落成之後才開始修建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基地周圍就成了“軍事禁區”。而軒軍修塹壕,完全是工兵連和守備營自己動手,沒有抓一個日本人的差。所以,小倉藩自己對此都不甚了了,更別說長州人了。
所以,高杉晉作和山縣有朋。現在就只好皺眉頭了。
皺眉頭歸皺眉頭,對這個“後勤基地”的進攻必須儘快展開。高杉晉作不曉得自己手上還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