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是推銷員的人一元錢?”商人趕忙折轉身來,從賣鉛筆人的攤位上拿起幾支筆,他抱歉地解釋說:“對不起,我忘了取鉛筆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賣鉛筆的人說:“你我都是商人,我賣東西,而且有明碼標價。你給我一元錢,為什麼就不肯拿鉛筆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認為我是一個需要人同情的小販?”商人連連說“對不起”,然後離開了。
很快過去了幾個月,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賣鉛筆的人與商人又見面了,他雙手遞上名片,並且自我介紹說:“您可能已經忘記我了,我雖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您。是您傷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沒有把自己當作乞丐,即使您跑來給了我一元錢,我仍告誡自己:我是一個商人!”
商人聽了,尷尬地笑了笑。
向一個人伸出熱情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的確是重要的,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不能讓對方感到傷了自尊。幫助一個人,要體現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時要了解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否則你的幫助是多餘的。
不能讓好意變成“壞心”。有兩個女中學生看見一個孤獨的盲人鄰居很可憐,想為他做點好事。有一天,她們發現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繩子下,還沒來得及晾曬。她們想做“無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曬。可是當她們剛晾好衣服的時候,看見盲人走過來了,一個女生脫口而出:“瞎子來了。”說罷兩個人就要離開,可是盲人已經聽到了女生的說話聲。他發現自己的衣服不在盆裡,第一判斷是幾個女孩把它藏了起來,他頓感自己受到了她們欺負和羞辱,就破口大罵起來。這件事被其他鄰居知道了,也以為兩個女生欺負了盲人。兩個女生的父母聽到這件事,就批評自己的孩子。可是兩個女生感到很委屈,她們並沒有欺負盲人,而是真心幫助他。
這兩個女生做好事幫助人,結果反而搞得雙方都不痛快。如果她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直接對盲人說:“我來幫您晾衣服吧。”那麼就不會出現這樣“幫人惹禍”的事。
與人相處忘掉人我之異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論語》
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庸才之人求教,知識廣的人向知識淺的人求教。有學問的就像無學問,知識充實的就像虛無的,受到冒犯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曾經就是這樣做的。”
曾子說自己有這麼一個朋友:充實的境界,好像是虛無一樣;別人侵犯凌辱,也不去與其計較。他所修煉的就是這種境界,他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分心別唸,忘掉人我之異,然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地步。這個朋友,指的是顏淵,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成功了。所以,曾子便以此來勉勵教導學生,使他們對真正的人生境界有所追求和體驗,不至於枉生一世。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學習上保持著謙遜態度,“問於不能”,“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其“犯而不校”表現的是一種寬闊的胸懷忍讓的精神。
曾子誇獎他的朋友,目的是教誨他的弟子,為人要虛懷若谷,廣泛學習,如此就能成為人人稱頌的君子。
凡是有才氣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自滿而不肯向人請教。而中庸處世智慧的人雖然高人一等,卻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沒有看清問題,所以喜歡向人請教。諸葛亮之所以成功與其說他是神,不如說他得益於“集思廣益”,他善於集中人家的學問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解,“以能問於不能”。
儒家標榜虞舜“好察邇言”,所以能為聖人。這能給我們深遠的啟發。
對曾子的話還有另一種解釋,是說從政的人,多半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