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僅僅半年後,七七事變發生,不得已文物繼續遷移,西上巴蜀。分南北中三路,然後又水路鐵路陸路交替使用,分別遷移到了蜀省的巴城、樂山和峨眉。
在這次文物西遷中,戰國紛紛、風霜雪雨,跋山涉水,艱難險阻難以想象,其中更是發生了好幾起重大的事故,令人心有餘悸。
這幾起事故,不僅導致了文物的損壞,好導致了士兵和故宮博物院職員朱學侃的犧牲。
在經過了八年的浴血奮戰後,終於取得了抗擊倭寇的最終勝利,於一九四六年,西遷文物開始重新開始透過金陵城,轉運會天都城故宮博物館。
根據戰後統計,東瀛狗侵略九州期間,九州文物損失慘重,但故宮博物館的文物卻未曾遭受重大損失。
這一次,歷經更多波折個苦難的文物,雖然陸陸續續的迴歸,但卻有一部分,迄今為止依舊下落不明。
所以嚴格來說,李彌所得到的南遷文物埋藏地圖,應該是西遷文物才對。只是西遷文物始於南遷文物,所以人們提起來第一時間所想到的,只有文物南遷。
按照藏寶圖的指引,這一批次的文物,是在南遷至金陵城後,轉而又西遷的過程中,於安順華嚴洞。
華嚴洞位於安順城郊,原名崇仁裡,故宮博物館南遷文物在七七事變後,西上巴蜀的時候,有兩個個批次的文物,就藏在這裡。
第一批次八十箱共計一千零二十二件國寶,與一九三九年初轉移至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迷藏六年之久。根據史料記載,在這八十箱的文物中,有范寬名畫《名山行旅、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吳道之的《鍾馗打鬼圖、張瑞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南宋馬遠、米芾等名畫書法作品。清代揚州八怪留下的曠世珍藏,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晴時貼,西周青銅大鼎《毛公鼎,唐伯虎的《山路秋聲圖等,無一不是故宮博物館國寶中的珍品。
第二批次是共計一百一十八件,金陵城文物局所儲存的以青銅器為首的五箱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的安全,貴州保安當局還派出了一連士兵駐紮華嚴洞。
四三年故宮博物館馬衡院長蒞臨安順檢視文物保管情況,在華嚴洞崖壁上題寫“卅二年鄞邑馬衡偕伍蠡甫自陪都來整理故宮書畫與其事者莊尚嚴鄭世文也”。四四年因黔南事變,儲藏在華嚴洞的南路故宮國寶文物,再次被迫轉運,轉移到四川巴縣飛仙岩,莊嚴全家通行。
而就是在這次從華嚴洞轉運巴縣飛仙岩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華嚴洞內的文物分作幾個批次轉運時,最後一批剛剛離開華嚴洞,就陷入了包圍圈。
情急之下,當時負責最後一批次轉運文物的負責人,就地將文物藏起,然後繪製地圖,交給可靠信服之人帶著突圍。
最終突圍成功的只有一人,藏寶圖落入到了李彌手中。
這一批次的文物,也成為了南遷文物當中,唯一一批流失文物。
這麼多年以來,上至國家層面,下至民間層面,無時無刻的不都在尋找這一批流失文物的蹤跡,可惜一直都是查無所獲。
按照地圖的指引,最後一批次的文物,就藏在華嚴洞附近的一處地下工事內。
戰爭結束後,華嚴村還修建了妙法禪寺,與華嚴洞相連,便是今天的華嚴洞妙法禪寺,寺院依山而建,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寺院廟宇建築及辦公用房,下層為僧侶廂房及廚房等生活空間。且在上層左側華嚴洞口,修建有一棟三開間的廟宇,屋頂是天然溶洞口,上書“大雄寶殿”四字,洞口崖壁書有“天地妙蘊”四字,當年故宮西遷南路的八十箱文物,便存於此地。
王小濤一行人來到地方的時候,原本地下工事的地方,上面已經被修建成了寺院,便是如今的華嚴洞妙法禪寺。
“王老弟,現在這情況,怕是不好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