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上走,隨著中央公園將盡,街道冷清起來,有時冷清得不敢左顧右盼。再往上走,就快到了哈萊姆區。哈萊姆區聚集著各路綠林好漢,是爵士樂、hip…hop的發源地,到了晚上連計程車都不敢往那兒開。看來“人往高處走”不容易,還是出溜下去,到曼哈頓下城去吧。
格林威治村的下面,是soho。soho的下面,是中國城。週末,很多人去中國城,紐約的中國城非常好客,只要你能長五個眼睛,看著前面慢走的老太太,看著右邊的商店,看著左邊的車輛,看著腳下面跑的小孩,看著腳底的泥,就能享受中國城的快樂。中國城裡賣什麼的都有,商店裡面,商店外面,樓上樓下,都是在買賣,任何能變錢的東西這兒都賣,從風水到星座,從人到物。
一直往城下走,就到了海邊。那兒新建了一片住宅區,完全沒有紐約的痕跡。海水,公園,陽光,到處是家庭和孩子,一片健康太平景象,很像北京新建的那些豪華住宅區。那地區以前是海,後來用土填起來,變成城市,就像是用幻覺造出來的現實,那些樓房實際上都是一條條漂在海上的船。
幾年前有人說曼哈頓將被海嘯吞沒。海嘯沒來,曼哈頓人已在“9·11”經歷了一場人為的“天”塌。北京的朋友為曼哈頓人面對死亡的鎮靜所感動,其實這是曼哈頓人生活方式的結果。就算是不大死,曼哈頓的人每天都有小死。那些競爭,拼搏,自我完善,生命價值之類的追求多了,活著反而變成第二位。有一次我去聽一位爵士大師的音樂會,他從頭到尾都在一個能使常人吐血的高音上吹。吹得天搖地動,撕心裂肺,臺下人不停地歡呼。音樂會後,他的搭檔說:“這人真是不要命了,給不給錢他都是這麼拿命吹。”這就是曼哈頓的精神。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橫聊
晃邀我一起去做電視閒話節目。還有寧瀛同去,挺好玩兒,就答應了。要說的閒話是:日本的neet人,96歲老婦成化妝品代言人,丁克人,女友大腿枕頭。
這種閒話的標題對常讀書的人肯定是陌生的。neet人就是什麼都不幹的人( 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不上學、工作和受專業訓練 )。丁克是指雙收入沒小孩兒的家庭。在電視上說這些無聊的內容真是不容易,但肯定是有觀眾對這種社會現象很關心。說neet是說日本的無業人群,他們不工作不是因為失業而是因為不想工作。由此我想到在傳統的中國小說裡,不想工作和上學的“知識分子”大有人在,這傳統一直保持下來。記得我曾對國外人說,中國婦女的美德就是在家裡養男知識分子。外國人聽了不能理解。但很多小說裡講到的賢妻良母形象就是一個女人為了養活一個書生,受盡滄桑苦難,所有的目的就是讓丈夫在家裡讀書。當然心裡也盼著丈夫做官,但丈夫如果一輩子做不成官,只要一輩子能“假裝”讀書,就有理由讓老婆養著的。從前的老婆養丈夫,唯一的方法就是給人家補洗衣裳之類,沒有聽說過老婆出去教書供丈夫在家唸書的事兒( 唸了書發現丈夫其實什麼都不懂怎麼辦 )。我想這種在家裡假裝讀書的丈夫也能算neet人吧?雖然讀書可以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方法,但是在家讀書,基本上屬於休息。早起讀書,下午出去和人談書,晚上出去以書*。很多小說裡有過這樣的角色,但其實這是真的傳統,我周圍就有很多女孩子喜歡找這種男人。北京的女人因為心裡總是有“大女人”情結,喜歡在自己的生活裡安插一個慈善物件。北京的大女人喜歡找一個有藝術細胞的文人或藝術家,哪怕他什麼都不幹,只要能出口成章或能歌善舞或能雕龍繪鳳等就能讓大女人們心碎。簡言之,文學藝術家男人在北京最好生存,北京的女人非常喜歡一生奉獻給這種男人,哪怕女人自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