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等村落遺蹟,似有一定佈局,居住建築集中在遺址中部。窯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為方形或圓形半地穴。墓葬集中於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多單人葬。磨製石器多於打製石器,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是帶足磨盤、帶齒石鐮和雙弧刃石鏟。農業佔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飼養業也已出現,有家豬、家狗、家雞甚至家牛。狩獵仍是重要生產活動,以木製弓和骨制箭為狩獵工具。製陶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陶器有紅褐色砂質和泥質兩種,多碗、缽、鼎、壺等日用器具,陶壁厚薄不勻。居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粟等作物,以磨製帶鋸齒石鐮、石鋤、鞋底形石磨盤與石磨棒等作為農具。製陶業比較原始,採用手製;三足缽、月牙形雙耳壺、三足壺和鼎等陶器在造型上別具風格。住房是方形與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有儲藏東西的圓形窖穴。人死後埋入氏族公共墓地,皆長方形土坑墓,多有陶器與石器作隨葬品。(本演義注:人工的生產不早於距今6千年,種植的人工生產還要晚。)
裴李崗人的1部分分支後代匯合進了周祖先中。
欲知秦祖先和周祖先的經歷,下回分解。
古書山海經 第一篇
古書山海經
從周秦考古我們知道了距今萬年(至少距今8千年)以後,古人從山地走向平地。在平地定居,組建起來社會(村落)。村落遺蹟在今天發掘出來稱作遺址。成群的,成系統的遺址稱作“文化”:馬家窯文化,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
可是,這些考古的文化,馬家窯人,大地灣人,半坡人,裴李崗人與周人和秦人有什麼關係?這些古人是周秦祖先?不是周秦祖先?這些問題從考古的角度無法回答。從考古的角度只能這樣說:距今萬年以後,有古人在渭河生存。渭河古人走進社會,創造了輝煌的古文明。從歷史記載的角度只能這樣說:不晚於距今3千年有周人和秦人從渭河興起。至於渭河古人與周秦有著怎樣的連線從考古的角度不能知道,從歷史記載的角度也不能知道。就是說,關於周秦起源沒有進入歷史。(如果進入歷史,作者就不必寫這部演義。)
古人的語言很早,至少從組建起來村落就有講述能力,就能夠講述自己,古人對自己的講述如果以文字的方式流傳下來,在今天就叫作資料,文獻,古記載。後人對古人講述作了記錄,整理,解讀,評論等等,就叫作歷史。好了,不需要作更多的解釋:社會的古人能夠講述自己,一定講述過自己。事情在於古人的講述是否流傳下來,古人的講述是否被後人認識,被後人解讀出來,在今天,被遺忘的古文化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的祖先使用古漢語記錄歷史,今天的漢語從古漢語延續下來。對於周秦祖先能夠從古漢語中找到記載。讀了古漢語的記載,祖先的資訊將重現出來。
有一部古書,書名叫作“山海經”。山海經3萬字,通篇都是古人的講述,當然也包括了渭河古人的講述。問題在於,古書山海經的記載沒有被考古學當作資料依據,也沒有被歷史記載當作資料依據。珍貴的資料被遺忘了。這一回就來解讀祖先的講述。
第一篇
南山經 二經:
在黃淮地區保留了一部從祖先流傳下來的史詩。這部史詩講述了祖先從西方向東方遷徙的經歷。這支始族的祖先叫作櫃。
本演義使用史詩這個詞語是說,在今天,在許多民族中流傳口頭傳唱的祖先歌,這些祖先歌講述自己民族的祖先起源創業的事蹟。我們祖先也走過口傳祖先歌的階段。我們祖先口傳祖先歌是在遙遠幾千年以前的事情。我們的祖先歌有一些記錄進了文字。這些記錄祖先歌的文字叫作史詩。
這一篇史詩說:
櫃人的領地西臨大山,北望渭河(上游),東面有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