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蓋胃腑所生之血氣。精專者獨行於經隧。榮行於十二經脈之中。
其出於孫絡面板者。別走於經別。經別者。臟腑之大絡也。蓋從大絡而出於絡脈面板。下行者。從足太陰之絡。而出於足 之街。故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上行者。從手陽明少陽之絡。注於尺膚以上魚。而散於五指。故曰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謂行於面板之氣血。從手陽明少陽之大絡。散於五指間。復從五指之井。溜於脈中。而與脈中之血氣。
上合於肘中也。夫陰陽六氣。主於膚表。經雲。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蓋手太陰主氣而外主皮毛。手陽明為太陰之合。故亦為之行氣於膚表也。手少陽主氣。
為厥陰包絡之腑。心主包絡。主行血於脈中。少陽主行血於脈外。是以手陽明少陽之大絡。主行胃腑所出之血氣。而注於絡脈面板之間。玉版篇曰。胃者。水谷血氣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繆刺篇曰。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是血氣之行於脈外者。外內出入。
各有其道。故復引飲酒者以證明之。夫酒者。水谷之悍液。衛者。水谷之悍氣。故飲酒者。液隨衛氣而先行面板。是以面先赤。而小便獨先下。蓋先通調四佈於外也。津液隨衛氣先行面板。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此血氣之從面板而絡。絡而脈。脈而經。蓋從外而內也。如十二經脈之卒然盛者。皆邪氣居於脈中也。本末者。謂十二經脈之有本標也。如留於脈而不動則熱。不留於脈。則脈不堅而外陷於膚空矣。此十二經脈之流行出入。不與絡脈大絡之眾同也。是以知何脈之動也。以氣口知之。氣口者。手太陰之兩脈口也。此言榮血之行於十二經脈中者。乃伏行之經脈。以手太陰之氣口知之。血氣之行於面板而見於絡脈者。候見於人迎氣口也。此節凡四轉。蓋以申明十二經脈之血氣。與面板之氣血。各有出入之道路。再按、十二經脈之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週而復始者。乃榮血之行於脈中也。
十二經脈之皆出於井。溜於滎。行於經。入於合者。乃面板之氣血。溜於脈中。而與經脈之血氣。
合於肘膝之間。本篇之所謂六經脈。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者是也。本經癰疽篇曰。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 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二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協議。不得休止。此水谷所生之津液。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滲於孫絡。化赤為血。而溢於經脈。本篇之所謂飲酒者。衛氣先行面板。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榮血乃滿。而經脈大盛是也。是脈外之氣血。一從經隧而出於孫絡面板。一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變化而赤。是所出之道路有兩歧也。其入於經也。一從指井而溜於經滎。一從面板而入於絡脈。是所入之道路有兩歧也。其經脈之血氣。行於脈外。從本標而出於氣街。本篇之所謂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也。此血氣出入之道路。合於天地陰陽。五運六氣。
乃本經之大關目。故不厭煩贅而詳言之。學人亦不可不用心參究者也。夫血氣之從經隧而出於孫絡面板者。海之所以行雲氣於天下也。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者。應司天在泉。水隨氣而營運於膚表也。膚表之氣血。入於脈中。應天運於地之外。而復通貫於地中。經脈之血氣。行於面板之外。猶地之百川。流注於泉下。而復營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