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便齊聚會議室開了個簡單的總結會,隨後一群人便親自上陣,對已經抵達的裝置進行測量和檢查。
葉銘本不好意思閒著,不過這邊來幹活的碩士博士多如牛毛,他作為首席設計師,再加上腦中有超算,又把機器人帶在了身邊——相當於隨身還帶著艾塔這個超算,是以就承擔了計算的活兒。
省去了計算和等待資料的麻煩,檢驗工作進行得很快,只用了兩天,課題組便完成了對聚變堆的裝置驗收。
三天後,隨著主聚變腔被安全地送進大樓,葉銘和國核的羅總工一同剪斷了紅繩。
……
“葉銘,你來。”
在掌聲中,羅總工做了個請的動作。
隨後,臨時充當司儀小姐的何沫便將一個鋪著紅綢布的盤子端到葉銘的面前。
葉銘也不拒絕,隨即拿起綢布上的一枚燈泡大小的晶體走向聚變腔。
這枚晶體,蘊含著他的葉氏方程和葉氏極限,以及葉鏑。
不管從哪方面,都理應由他來第一個來。
主聚變腔是一個直徑為十米的巨型環,在經典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它完全由超導磁場來進行約束,因此能耗極高,而且約束也極不穩定,這就是為什麼可控核聚變搞了幾十年,但持續時間依舊以秒為單位的原因。
而利用約束阱後,第一個“吃螃蟹”的it聚變堆一來就持續了15分鐘不說,q值也直接升到了40以上。
雖然隨後便被葉銘在釋出會上直接預測了失敗,但不可否認,it的這一步確確實實是走出來了,且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思路和經驗。
以至於,在過去幾個月,霓國、歐洲紛紛傳來喜訊,不斷地重新整理著q值和持續時間。
目前的最高記錄是歐洲的原子能中心的原託卡馬克堆,在利用了葉鏑材料後,持續時間維持了2小時,q值也達到了65以上。
只不過由於他們是站在葉銘的立論和it的實踐這些“巨人”肩膀上,這些訊息已經不再那麼“振奮人心”。
國內要建聚變堆,甚至還是商業堆的訊息,早就在去年工地動工的那一刻便傳遍了世界。
而課題組和合作單位之所以要加班加點,也頗有“全村的希望”的使命感。
因為國內其他聚變課題組都已經進入了實質上的暫停階段。
大家都在等待著這邊出資料,出結果。
在眾人的殷切眼神中,葉銘深深地吸了口氣,大步上前。
隨後,他將這第一枚晶體嵌入主反應腔外的插槽。
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