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叛亂其實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動不動某地就有一些農民起義之類的,人數往往也不多,數百人千餘人,往往地方駐軍靠著各自的快速反應部隊就能解決掉。
所以和珅打一開始並沒有重視這個情況。
儘管對方在天津,和珅也不認為解決不了,他認為主要責任在劉峨,在他的亂指揮,把兵力一點一點送到天津去,沒有集中兵力,以至於戰敗。
至於天津“賊兵”的數量,和珅得到的訊息不統一,有說兩千餘人的,也有說三千餘人的,還有說一千餘人的,所以和珅折了箇中,給弘曆的奏摺寫的就是亂賊兩千餘人】。
這一點點小毛賊,那弘曆當然也就沒有太過於重視。
他正在主持木蘭秋圍的事情,忙著籠絡蒙古王公的心,不想太過於分心,亂賊兩千餘人也不至於影響大局,交給和珅與福長安處理就可以。
隨後,領下命令的福長安帶人去了保定府,把犯有欺君之罪】的劉峨逮捕歸案,押送京師,自己接過了直隸總督的職位,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平定叛亂”。
無奈的劉峨仰天長嘆,感慨著自己的命運多舛。
這個時候,已經是乾隆五十二年的八月初一了。
沒過幾天,八月初三,和珅終於接到了書麟送往京師的奏摺,得知了南邊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時,李闖都已經打下天津大半個月了,劉峨都落馬了,福長安正在準備收復天津,一切彷彿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結果這個訊息的出現打破了京師的寧靜。
要說也是有趣,本來要是一切順利,最晚七月中下旬,京師也能得到大運河被截斷的訊息,可情況偏偏就不是如此。
自打六月二十五日蘭芳海軍攻佔鎮江府切斷大運河航線之後,江北方面最快反應過來的揚州府知府並沒有打算立刻就把大運河被堵塞的訊息告訴朝廷。
他覺得這是一夥膽大包天的賊人,自然會由兩江總督解決掉他們,解決之後再上報,就算是立功了,可以討賞。
而且這個事情也不是揚州府的事情。
那麼大的事情,揚州府兜不住,這應該是兩江總督和漕運總督的事情,揚州府率先上報算什麼?越俎代庖?
那事情解決之後兩江總督和漕運總督會怎麼看待揚州府?
犯不著得罪這兩尊大神。
於是在這個渠道尚且暢通的時候,揚州府什麼也沒做。
等之後情況惡化,清軍屢次慘敗,那些“賊人”橫行江面的時候,揚州知府才意識到有點問題。
但是他並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書麟那邊的具體訊息。
要說書麟也是倒黴。
六月二十六日,他就已經派人北上報信了,結果第一批次的人回來報告說沒有船,無法渡江,於是書麟趕著讓人造船,再派人去。
第二批次倒是有船了,但是船渡江渡到一半被正好路過的蘭芳六級艦一炮幹沉了,船上五個人全淹死了。
第三批次他們學乖了,趁著夜色悄悄渡河,終於成功了,幾次折騰下來浪費五六天的時間,幾公里的路途消耗了十幾個人,七月二日,才成功渡江。
送信人員抵達揚州府之後向揚州知府請求幫助,要把訊息告知朝廷以求援,需要他們用運河渠道給予幫助,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直達京師。
揚州知府當場就腦瓜子嗡嗡的。
本以為書麟可以派遣軍隊輕鬆解決掉這股膽大包天的賊人,結果沒想到書麟居然說自己屢戰屢敗,連鎮江府都丟了,江寧府還危在旦夕。
揚州知府怕了。
本來他立刻安排人給送信使者順著大運河往北送,事情也就了了,揚州府也不用承擔什麼責任,但問題在於,揚州知府現在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