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的經濟元氣。
如果事前造成南宋社會經濟的巨大損傷,使得南宋陷入處處烽火、處處叛亂的境地,不符合他的利益。
就算是江南西路的趙玉成,現在也已經開始土地方面的工作,開始建設農會和新農村,開始恢復社會生產了。
可想而知的是未來明軍南下,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有生產力的不需要怎麼投入就能拿來使用的江南西路。
這才是格局。
而一般的造反者根本沒有格局,只是打打殺殺燒燒搶搶,把社會生產摧毀得一塌糊塗,打下來還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才能有產出,那就很不合算。
作為一個格局開啟的領導人,蘇詠霖一直都認為江南已經是他的領土,對待他的領土,要溫柔。
所以暫時還不能對南宋下狠手。
算來算去,蘇詠霖感覺目前唯一能推進的就是集體農業了。
因為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兩股大氣流控制的中國氣候大約每五年就會出現一次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包括但不限於旱災、水災、雪災等等,總而言之,這片土地上是多災多難的。
中國的土地沒有南美洲一些國家那種躺著都能豐收的絕佳環境,必須要精耕細作累死累活才能換來果腹的口糧。
這種困難的氣候處境讓中國人自古飽受磨難,卻也鍛煉出了中國古人強大的適應力和不服輸的精神。
上天不給,那就自己創造,一項又一項看似不可思議的人造工程在這片土地上出現,某些特別大的工程甚至可以造福千百年以後的後人。
精耕細作的傳統根植在這片土地上,古人創造出的大量水利工程讓一些看似不可能耕種的土地都能長出糧食。
儘管如此,自古以來因為自然災害而餓死的人依然很多很多,多到讓人心碎的地步,究其根本,還是分散的小農經濟難以應對大規模的自然災害。
古人也進行過一些有集體經濟某些要素的嘗試,比如國家莊園經濟和地主莊園經濟,這一類莊園因為其聚集性,對自然災害和政治災害的抵抗力遠強於一般小農。
但是其本質並不是為造福人民的集體經濟,而是滿足私人慾望的剝削手段,所以終究不能改變什麼。
究其根本,集體經濟的意義在於集合大家的力量,大家抱團取暖,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和不可預知的其他各類災害。
這不能直接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卻能極大地提高農業組織度,間接創造利於農業生產的環境,從而間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集體經濟的操作方法就是以農會為主導,把一個村莊的土地集合在一起,農民以土地入股,作為主要分配標準而不是唯一的分配標準。
分配標準還應該有勞動量和勞動時間作為考量。
另外就是要加入工程需求的考量。
比如一個國家要求建造的工程需要用到土地裡的勞動力,若是小農經濟狀態,各家顧各家,那麼勞動力多的家庭就比勞動力少的家庭佔優勢,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
勞動力多的家庭派一個勞動力去參加工程,並不會影響自家土地收成。
而勞動力少的家庭派一個勞動力參加工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土地收成。
這種情況下,勞動力少的家庭就會產生抗拒和不滿的心理,從而對農會產生怨念。
而如果是集體經濟,就不會這樣,土地是集體的,由集體安排統一耕種,出現工程需求,也由集體安排參與工程。
參與農業勞作和參與工程勞動可以統一計算工分,都算出勤,不會因為單個家庭勞動力的多少而出現糾紛,直接解決掉小農經濟狀態下難以解決的問題。
——————
ps:大家除夕快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