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意象放大,我們會覺得,有很多我們以往覺得是人生遺憾的事情,一樣可以獲得生命的圓滿。
《莊子》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鄭國有個叫申徒嘉的人,斷了一隻腳。他跟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一起在伯昏無人的門下做學生。子產覺得自己貴為大夫,卻和申徒嘉這樣的斷腳人做同學,心裡頭就總很不舒服。
有一天,子產對申徒嘉說:我要先出去的時候,你停一下後走;如果你要先出去,我就停下來後走。其實,就是討厭他,不願意跟他一起出入。
申徒嘉沒有理會子產。第二天,子產覺得忍無可忍了,又一次重申這個要求,並且說:你見了我這個執政大夫都不知道迴避,難道你當自己也是執政大夫嗎?
申徒嘉說:有你這樣的執政大夫嗎?我聽說,一個鏡子如果它真的明亮,是不落塵埃的;如果真正落上塵埃的話,鏡子就不能明亮。人心也是如此啊。我們在這裡跟從先生修養德行,你卻說這樣的話,不覺得過分嗎?
第三部分 感悟與超越(9)
子產有點急了,說:你都是這樣的人了,你真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到底是個什麼人?
申徒嘉說:咱們老師的門下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執政大夫?我跟老師之前,聽到有很多人恥笑我,笑我兩腳不全,笑得我心裡很不平衡。我是滿懷的怨氣。但是我自從跟老師學習之後,我的怨氣就四散了。我在老師門下整整學習了19年,他從來不讓我覺得我是一個獨腳之人。現在,你用形體標準而不是道德標準來看待我,還說你自己是一個執政大夫,你難道不慚愧嗎?
子產聽完,覺得很慚愧。這是一個肢體健全的人在一個肢體不全的人面前流露出的慚愧。這種慚愧源自於他內心的缺失。他明白了,一個人能否成功,並不靠他的肢體,甚至不靠他的權位,而在於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__
莊子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叔山無趾的人,因為早年間犯了過失而被砍去了腳趾。有一天,叔山無趾用腳後跟走路,到孔子的門下求教。孔子正在給學生上課,見叔山無趾來了,就跟他說:你年輕的時候做人不謹慎,犯了過失,招致了禍患,所以落成今天這個樣子。儘管你今天還想到我這裡來學習,不過你覺得還來得及嗎?叔山無趾平靜地回答說:我正是因為年輕無知,才會使身體受到傷害。但是我現在知道,生命中有比腳趾更尊貴、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來找你求教。“天無不覆,地無不載”,上天什麼東西都能覆蓋,大地什麼東西都能承載。我把夫子你視為天地,哪裡知道你是這樣一個人?
孔子頓覺慚愧:我實在是淺陋。請你進來指導指導我的學生吧!
但是,叔山無趾還是離開了。
孔子深感遺憾,回頭對學生講:你們勉勵啊!叔山無趾這樣一個斷了腳趾的人,還知道來學習,還知道生命中有比他的腳趾更尊貴、更值得尊敬的東西,我們這些是全身全德之人,我們孰能不進取呢?
從申徒嘉到叔山無趾,也許在他們的人生經歷上都曾經有過汙點。他們付出了身體上的代價。他們並不像支離疏那樣先天殘疾,他們其實揹負著雙重壓力,但是為什麼他們能在世界上活得坦然?
因為他們有一種內心的力量。他們敢於正視自己的弱點,勇於改過,對新的生活孜孜以求,仍然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無論是申徒嘉還是叔山無趾,他們雖然犯過錯誤並受到嚴厲的刑罰,但是他們知恥而改,用一種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