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本身並不是壞東西,現在格外受寵,有點人見人愛的味道。在商品社會中,錢的好處連孩童也清楚,我見那些得了壓歲錢攥得緊緊的小孩,因為有了這些“花紙頭”,意味著可以闖進食品店買巧克力,進玩具店買奧特曼和變形金剛,進遊樂場玩電動遊戲。至於中學生,錢的用途就不勝列舉:可以盡情包裝自己,可以開生日Party,可以遊山玩水,等等。相反,若沒有錢,在城市裡寸步難行,還談什麼生存,談什麼瀟灑走一回,一切都成為奢望。
求富之心,是十分健康和正常的。然而,人是否真的要“一切向錢看”,這就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
我常常聽人說,某個人在拼命賺錢。我聽了總是一驚:拼命賺錢?一個人只有一條命,難道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弄點這種稱之為錢的商品?太委屈了生命!人是一種生靈,自由、活躍,有思想、有創造力,如果這些勃勃生機都匯總於一個“錢”字,人生豈不太委瑣,生命豈不太可憐?
不錯,錢是一種財富,人對財富的追求也是很符合人性的。然而,世上的財富有許多種,有精神財富也有物質財富,光認準只有錢最可貴,實在不是個聰明的觀點。也就是說,即使財富是衡量人的價值的依據,有錢,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的價值最終還要看他對人類貢獻了多少智慧,看他的生命是否閃光,看他是否盡力而為,是否努力地成為自己的最好。
我念中學時,班裡有個家庭困難的學生,每月領社會救濟金,他的衣服、書包,甚至雨傘的傘面都綴著重疊的補丁;每次春遊,別人帶麵包、蛋糕,他就帶個淡饅頭,照樣玩得盡興。記得他為人和善,學習優秀,而且他的腰總是挺得筆直,不帶一點窮人的自卑。可以說,他這個“貧寒人士”得到大家由衷的尊敬。
家境優越、學習優良、品格不俗的學生也不乏人在,他們既是佼佼者,又是幸運兒。這種人,當然很完美。我們並不是要提倡苦行僧的生活,更不是說,只有貧寒才最令人羨慕,但是關鍵是看人自身的素質。
在競爭的社會,學生之間最終的較量在素質方面,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技術素質等,因為這才是學生的“本錢”。
況且,如今的“貧寒人士”將來未必貧寒,而如今的 “富裕人士”將來未必富裕。現在貧富懸殊,是由於父母的經濟狀況的差別,好壞都不過是運氣,而將來,卻要由自己去創造。
我的一個朋友從美國給我寫信,說是那兒有貴族學校,專門接受那些富翁的子女。但那貴族學校處在偏僻的郊區,住讀,bus在離學校五里地的地方就到了終點,學校又不準任何學生坐私家車上下學,所以這兒的學生不論進校、離校,都要步行。除此之外,學校設有嚴格的作息、學習制度,甚至宿舍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比一般的貧民學校更“貧民”。
就是這樣,那些億萬富翁還是樂於將兒女送去,因為,貧民化的生活對激勵人、培養人的意志以及生存能力大有好處。
有個家長曾同我談起,說他的兒子在家一貫懶散,念高中了,每天早上鬧鐘鬧不醒他,都得他的父母去掀他被子,催他起床。他醒後並不立即起來,而是等父母把洗臉水、早點準備停當,他才倉促跳起,草草應付了早上的一套程式,抓過書包和早點就走。
暑假裡,有個遠親想請兒子幫忙賣魚,說好月薪800元。兒子正想要一套售價300元的牛仔服,所以拍胸膛攬下這個活。打工的那天清晨,下起瓢潑大雨。父母想,兒子哪受得了這個苦,乾脆就沒叫他。不料,鬧鐘剛響了一下,兒子就魚躍而起,衝進雨簾中。從此,每個清晨他都不再需要父母來掀被子,人變得勤勉、幹練了許多。
賣魚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活,是包括稱魚、收錢、代客殺魚在內的苦差使。那個兒子幹活時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