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說,這唐子浩可以啊,這才幾個月,就讓回山村的村民都服帖聽命,讓開田就開田,讓挖坑就挖坑,連關乎性命的田產大事都聽他的了。。。
曹佾卻是不知,現在,別說唐奕讓他們種月季,就算讓這些佃農把地裡都蓋上房子,王里正都不帶說個不字的。
為啥呢?無它。
人心換人心,換出來的。
年前開河東那片地,趕工一個月,本來王里正覺得,新東家沒漲租子,他們幫東家開片地算不得啥。
這年頭,主家給佃戶派差使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可是沒想到,年前幹了一個月,全村雖累得不輕,但是東家也夠仁義,每天管飯。這可把回山的村民們樂壞了,這可相當於省了一個月的糧啊。
但是,王里正更沒想到的是,年根兒上,唐奕又給出力開荒的村民每人發了一貫錢的工錢。
起初,王里正不敢要,供飯就是大恩了,哪能再要錢?
可是,人家張管家說了,以後回山就沒有白乾活兒這一說,只要出力就有工錢,這是唐少爺立下的規矩!
所以,現在唐少爺說挖坑積肥,那就挖坑,說種花,就種花。農民就是這麼樸實,他們相信這個好東家不會坑了他們。。
王里正噼裡啪啦說了一大堆,曹佾越聽越是吃味。心說,這老頭兒可真是。。。
哪有在老東家面前狂誇新東家的?這是嫌我之前對你們不夠好?
而王里正還不知道,國舅爺讓他說鬱悶了,一邊帶著二人上山,一邊數著這個年過得怎麼好,殺了幾頭豬,添了什麼新傢什。
曹佾是強忍著上的望河坡。
上到坡上,曹佾就顧上不聽老頭絮叨了,因為整個山坡是大變了樣兒。
原來的圍牆都讓唐奕給拆了,現在新書院根本就沒準備建牆,而是依著山勢,錯落有致地把一座座在建的房舍點綴開來。整片建築群還沒有成型,但從開出的水塘,堆出的假山,建起的廊道來看,隱隱透著一股子清秀之色。
曹佾不由嘆道:“這是請了哪位大師部的局?頗有意境啊!”
王里正得瑟地答道:“啥子大師能有咱唐少爺的本事?這是少爺親自督建的,一磚一石都出自少爺的手筆!”
曹佾瞬間沒了興致,怎麼又是這個唐子浩!
曹福則踱進一座起了一半兒的樓舍看了一眼,就不禁好奇的問道:“這地上是幹嘛?”
只見屋子裡不是平的,而是用青磚焦泥盤成的不足尺寬的地溝。溝深也不足尺,蜿蜒盤旋盤滿了整個屋子。
“這是火道,上面鋪上青磚那才是地面兒。唐少爺說,冬天從屋外的地灶起火,煙火走地下,整個屋子就暖和了。”
曹佾眼前一亮,心說,這招不錯,屋裡不用再起火盆,少了煙熏火燎,既乾淨,又實用。
小聲對曹福道:“一會兒領走兩個瓦匠,回去把咱們宅子裡也改改。。。”
曹福會心點頭,算是記下了。
。。。
曹佾發現這片園子設計的著實不錯,絕非一般的園子可比。不說別的,唐子浩在建園子上,確實有兩下子。
呵呵。
能差嗎?
唐奕可是按照中華四大園林之一的蘇州留園來建的,宋朝人哪見過這麼高大尚的園子?要不是唐奕從小就在留園邊上長大,宋人還沒那眼福一品明清園林之精髓。
又在工地裡轉了半天,卻沒找到唐奕。問過傭工才知道,唐奕此時正在最邊兒上的一處房後。
曹佾尋了過去,就見唐應在房後正挽著袖子,一身的泥汙,和傭工們一起架管子。那管子軟趴趴的,似是用用上好的牛皮縫製而成。
此時,唐奕正讓傭工把皮管鑲到木槽裡,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