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大軍在城外駐營,防備唐軍不死心殺回,同時拼命的組織當地百姓重建城池,直至三萬俘虜到達,加入建城大軍,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孫頜的壓力。
衛大衙內不敢調派太多的戰俘去金城修建城池,擔心人數太多,管理不便,弄不好極可能引發譁變,他只能徵召大量的民眾前往,包吃包住的同時還得給付一定的工錢,即便是破財,他也只能忍了,現在不是跟唐帝國算帳的時候,國內需要維穩,休養生息,儲備戰爭資源。
慶幸的是唐軍雖在邊境屯積大軍,但沒有越界開戰,金城才得以快速重建,但孫頜一直不敢有半點大意,大軍一直處於隨時投入戰鬥的高度戒備狀態。
一十五萬大軍屯積邊界,再加上近十萬民工,每天的消耗非常驚人,衛大衙內明知道這錢燒得很要命,但也只能忍了。
長安城。
“曲平大捷,金城大捷。”
一騎快馬在長安城中賓士,馬上騎士不時的高聲呼吼報喜。
帝國軍隊不僅擊潰外敵,還收復所有失地,百姓齊聲歡呼。
金鑾殿內,文武百官表情各異,不過,絕大多數大臣都是面帶笑容,顯得非常的開心,他們即便對強勢入主長安的衛氏不爽,但衛大衙內率軍抵禦外敵,收復失地的訊息還是著實讓他們開心的一回。
當然,也有心情不爽之人,這種人在百官中只佔了極少數。也有表情沉靜如水的大臣,很難讓人看出他們內心在想些什麼。
衛煌才懶得理會一眾大臣,他現在可是忙得天昏地暗,他要寫奏摺為寶貝兒子請功,為立下戰功的將士們請功,為跟隨他的那些心腹們請功,那些人一直跟隨著他,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都必須封賞。
總之,衛氏入主長安已成定局,無人可以改變,那麼,現在是瓜分大蛋糕的時候了,他那幫手下早已等得不耐煩了。
衛煌在忙著準備封賞的事,金鑾殿內,文武百官則在大打口水仗。
口水仗的起因是太后武惠妃在朝堂上提議,擺駕出城十里迎接凱旋歸來的討逆將軍衛寶玉。
此提議完全得到衛氏一系的大臣支援,保皇派則強烈反對,哪有君王去迎接大臣之理?總之,各種藉口說得振振有詞,義正詞嚴,就是反對太后和大王出城十里迎加衛某人。
武惠妃端坐軟椅之上,很無奈的嘆了口氣,美眸瞟向站在最前的衛煌,她只是一時的激動,也想象別的女人一樣去迎接凱旋歸來的丈夫,卻沒有想到這個提議竟然引發如此後果。
第195章 亞父
君王出城迎接凱旋歸來的軍隊,不是沒有過先例,但情況不同,當時的君王強勢,掌控天下大權,而現在,王權沒落,諸侯當權,君王出城十里迎接,等於是向衛氏低頭。
在保王派眼裡,至少是這麼認為的,而且,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認為這是太后被衛煌所迫,不得不妥協。
現如今,被封為丞相的衛煌掌控了天下兵馬,就連拱衛皇宮的羽林衛、宮中宿衛全是他的人,服侍在太后和秦王身邊的宮女太監,也全換成衛煌的人,大臣們想進宮面見太后都難。
武惠妃瞟了一眼站在最前面的衛煌,做了個肅靜的手勢,然後輕咳一聲,面無表情說道:“昨夜,有大臣提議,討逆將軍文武雙全,戰功彪柄,舉薦為秦王之先生,眾卿意下如何?”
“什麼?”
百官全都張大了嘴巴,呆愣半晌,帶著各種複雜表情的目光齊唰唰的落到衛煌的身上,如果目光能夠殺死人,衛煌早被一眾保王派殺死了N萬回。
所謂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天地君親師,合稱五聖,立牌位供奉祭拜,民間更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足以說明老師的地位有多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