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⑩。豈為不豫哉(11)!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12),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13)。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親率士大夫(14),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15),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子某最長(16),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17)。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①蚤:通“早”。②歆享: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歆,《說文》:“神食氣也。”③嗛(qiè,怯):通“慊”,滿足。④禪:禪讓。把帝位讓給別人。⑤豫:同“預”,預先。⑥安:徐緩,慢。⑦季父:最小的叔父。⑧春秋高:指年紀大。⑨閱:經歷。⑩秉:持。陪:輔佐。(11)“豈為”句:難道是不預先安排嗎?(12)選舉:挑選、舉薦。焉:相當於“之”,指有德的人。(13)用:因,由於。此道:指早建太子的辦法。(14)士大夫:將帥的下屬。柯維騏《史記考要》:“《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兩皆統于軍將,故曰士大夫。”(15)釋:放棄,拋棄。更:改變。(16)子某:指文帝的長子啟,即後來的景帝。史官為了避諱,用“某”字代替“啟”。《漢書·文帝記》作“啟”。按:劉啟本為文帝中子,因兄長皆死,此時他最長。(17)代父後者:意思是做父親的繼承人。
三月,有司請立皇后。薄太后曰:“諸侯皆同姓①,立太子母為皇后。”皇后姓竇氏②。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③。上從代來,初繼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④,乃循從代來功臣⑤。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為衛將軍,其封昌為壯武侯。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①“諸侯皆同姓”二句:《索隱》:“謂帝之子為諸侯王,皆同姓。姓,生也,言皆同母生,故立太子母也。”②竇氏:本是文帝之妾,此時文帝正妻已死。③鰥寡孤獨:老而無妻叫作“鰥”,老而無夫叫作“寡”,幼而無父叫作“孤”,老而無子叫作“獨”。這裡“鰥寡孤獨”是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顧的人。已:通“以”。④填撫:鎮撫,安撫。填,通“鎮”,安定。四夷:古代對中原地區以外四方少數民族的總稱。⑤循:安撫,慰問。
上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
人或說右丞相曰:“君本誅諸呂,迎代王,今又矜其功①,受上賞,處尊位,禍且及身②。”右丞相勃乃謝病免罷③,左丞相平專為丞相。
①矜:自我誇耀。②且:將要。③謝病:稱病辭職。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復以絳侯勃為丞相。上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歲),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遺德①。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②,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馴其民③。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①靡:無,沒有。遺德:失德,不道德。《漢書·文帝紀》“遺”作“違”。②邑遠:指列侯的封邑離長安遠。③無由:無法,無從。馴:同“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