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力的強悍已經超出了蘇軍的預計,三個月到半年的戰爭竟然只用了七天?空中地面的立體攻勢下,在華沙波蘭陸軍最後的精銳發起了絕望的反擊,波蘭陸軍在整個戰爭投入了全部能夠出動的總兵力約三十九個步兵師、十一個騎兵旅、三個山地步兵旅、二個裝甲摩托化旅和八十個民防營,共約八十萬人,八百七十輛輕型或超輕型坦克,四千三百門火炮和迫擊炮,四百餘架作戰飛機,編成的二個戰役叢集、七個集團軍的大部兵力被德軍包圍或殲滅。
在德軍入侵波蘭之初,蘇聯政府就嚴密注視著事態發展,依斯大林的本意,絕對不能讓德軍推進到蘇聯邊境上,在蘇聯領土與德軍戰線之間必須建立一個緩衝區,德軍進展神速,迫使斯大林提前命令蘇軍進入波蘭東部,理由是波蘭空軍侵犯蘇聯領空,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民族。
三天之後,蘇軍與德軍在布格河畔的佈列斯特碰頭,雙方誰也不前進了,並且劃定了軍事分界線,瓜分波蘭成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條款”的主要證據,不管“秘密條款”是否存在,既成事實是,波蘭在復國二十年後,又一次消失了,德軍佔領了它的西部,蘇軍佔領了它的東部。
在這場對決之前,平日裡高聲自言的國際政治家對各自國家的實力都有著他們自己的解讀,在一戰結束後英法還是二十年前一樣的軍隊,空軍與坦克、火炮都有些加強,但是本質上並麼有任何的改變。
在英法看來軍隊戰鬥力還是要靠步兵師的數量和火炮的多少來衡量,鐵絲網和戰壕還是很有分量的防禦手段,所以他們在比較了自己國家與德國的軍事實力後,對於德國人的五十二個師還是有良好的感覺,只是覺得德國人的轟炸機確實有很大威脅,但是世界上還沒有一場戰爭是靠什麼轟炸機打贏的。
其實,德國國內也有很多比較保守的人感覺看不到前途,他們也和英法的同行有相似的看法,所以希特勒在最後要和蘇聯共謀瓜分波蘭,而不是獨享戰果。這在國際戰略上是非常正確的,也很符合中國孫子兵法裡的基本理論的。
不過這同時也反映了德國人的不自信,事己至此,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前,英法政府的態度都空前的強硬,宣稱一旦入侵將意味著戰爭,歐洲大地將血流成河等等,但希特勒動了真手之後,英法的的表現卻不怎麼樣,與事前所說相去甚遠。
十月二日,英國向德國宣戰,但是這時英國在歐洲大陸連一個兵也沒有,在地面上與德軍毫無軍事接觸,一天之後法國向德國宣戰,法國擁有一支歐洲強大的陸軍,當納粹陸軍的主力撲向東邊的波蘭後,強大的法國陸軍卻並沒像事先所說,趁此機會直搗德國虛弱的西壁,而是躲在鋼筋水泥工事後面靜靜地坐著,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被德國人消滅了。
波蘭戰事結束後,英國遠征軍進入法國,他們和法軍一道坐在工事後面,前面就是正構築工事的德軍,但英法聯軍很長時間沒放過一槍,就是乾坐著,德國人在波蘭展現的強大攻擊力量讓英法感到了戰慄,似乎第二帝國那支掉光了毛的雄鷹又一次翱翔藍天,正如丘吉爾事後譏諷的:“巴黎和倫敦以為坐著就能把那筆債躲過去”。
透過德國的閃擊戰,高飛也明白這裡面中國興奮的是戰事擴大了,現在的中國巴不得全世界都打成一團,以解決現在孤獨抵抗的困境,德國人從入侵波蘭總結了很多,但是英法卻如同木頭鍾一般,不敲不響,波蘭在戰前雖不如英、法、蘇、德四國為工業歐洲強權,但仍屬歐洲的一個軍事大國,在軍事力量上也算是東歐列強。
面對德軍的攻擊,波蘭武裝力量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裡崩潰,原因令外界各國頗為關注。波軍主要的敗因很多,總體來說可分成戰略局勢的險惡、裝備現代化和機動力之不足、力量的懸殊差距、外交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