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詠霖想要在十月初一正式稱帝,就眼下來說,時間還是挺緊的,並不寬裕。
但是蘇詠霖既然決定稱帝,那麼激動人心的事情,足以讓大小官員們打了雞血一般的為了這一天而奮鬥。
蘇詠霖快要稱帝了,全新的國家快要建立起來了。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欣喜的呢?
他們終於不用頂著個不倫不類的光復軍總務局辦事幹員的身份去治理民眾,去忍受一種不確定的存在了。
只要一切走向正規化,規範化,那麼所有的一切都逃脫不了他們這群“統治階級”的手掌心。
只要帝國建立,只要蘇詠霖遵守遊戲規則,一切都好。
在這樣的風潮之中,整個中都城的上層社會呈現一種詭異的平靜狀態,所有人都在等待著蘇詠霖對外宣佈正式建國稱帝的事情。
而蘇詠霖並不急著對外宣佈,他讓相關部門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商量一個流程出來,等到時候一把決定,也好快速處理。
登基典禮不用鋪張浪費,新朝初立,百廢待興,一切從簡。
禮部官員領命而去。
蘇詠霖自己則來到了內宮,去找趙惜蕊。
擔負起蘇詠霖機要秘書職責的趙惜蕊眼下正在努力研讀蘇詠霖寫給她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關乎到蘇氏政論之後的內容。
蘇氏政論第一卷寫完之後,在復興會範圍之內廣為流傳,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很多復興會員都表示讀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感覺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樣了。
所以他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內容。
自然,蘇詠霖還有接下來二三卷的寫作構想,而這些後面的篇章主要都是討論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問題。
新的國家建立了起來,除了開疆拓土,最主要的還是生存與發展。
所以蘇詠霖決定第二卷和第三卷所規劃的核心討論問題都在於中國的經濟現狀和中國的政治現狀,以及從經濟角度討論過去歷朝歷代迴圈往復走不出怪圈子的根本原因。
並且試圖找到方法破除這個怪圈子的迴圈往復,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因為中國太大,地大物博,有足夠的土地和人口可以讓權貴們禍禍,以至於當他們禍禍完了王朝根基,已經兩三百年過去了。
中華大地上的一次迴圈就要二百到三百年,這個時間太長了,換個角度來說,就等於每兩百到三百年才有一次變革的機會。
蘇詠霖是運氣好,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自己硬生生領兵打出了一個變革的契機,沒有讓這種歷史的迴圈繼續下去直到那個北方遊牧民族的爆種南下。
經過思考,蘇詠霖認為若要抓住這次變革的契機實現完全的變革,就至少要讓這個國家踏入工業革命的門檻,一隻腳要跨過去。
而工業革命的發生並不是憑空出現的,這一系列的前提,都需要蘇詠霖和復興會這支先鋒隊為這個國家準備好。
首先要從農業上著手,透過治理黃河恢復中原大地的生產,透過稅收改革減輕人民的負擔,讓他們得以積累財富。
必須要讓人們吃飽肚子還要有富餘,然後才能積累財富,有了財富才能進行消費,有了消費,才有需求。
於是才有經濟內迴圈的開始。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一個清明的向上的富有革命精神的政權。
如果是一個傳統的封建政權,王朝初期的恢復治理之後,只會繼續進行【取之盡錙銖】的行動,將人民的一切剝削乾淨,然後用在毫無意義的圈地行動之中。
這個行動的過程中,會使得土地高度集中,使得人民無法進行財富的積累,而獲得財富的少量富豪也完全不會將這些財富用在新興行業的發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