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後的最後,這三人還是得出了一些共同的結論。
比如他們都不想死,比如他們都想活著享受榮華富貴,都不想在這裡被叛軍圍困到死。
所以他們做出的決斷就很有針對性。
第一,能守多久守多久。
第二,守不住了就立刻往關中方向撤退求援,爭取在關中立足。
第三,調集全部女真精銳和親兵保護他們自己,絕對不能給城中某些居心叵測之人可乘之機。
事情就這樣確定了,開封最高指揮部還是很快的向全軍宣佈光復軍所說的一切都是謠言,皇帝還活著,大軍還在進攻,節節勝利。
光復軍是山東守不住了所以才試圖誆騙開封作為新的根據地,誰要是信了光復軍的鬼話,那就是自討苦吃,自尋死路。
而光復軍的表態更加直接。
光復軍的傳單投射入城內之後,攻城行動就暫緩了,彷彿是為了留出時間給城內的漢人們仔細思考,而之前的攻城更像是一種威懾,是一種武力上的炫耀——
看到了沒?
我可是很強的。
你們要是跟我幹,那就跟我幹,不跟我幹,那我就幹你。
意思已經很明確很直白了,就看城內的漢人們怎麼選擇了。
他們的選擇還是十分艱難的。
一方面是光復軍的宣傳,一方面是城內高層抵死不承認。
所以當皇帝已死大金藥丸的訊息在軍中廣泛流傳的時候,一切都是假象的訊息也在流傳,漢人籤軍們有點搞不清楚到底是誰藥丸,是光復軍藥丸還是大金國藥丸。
這就讓他們不知道該站誰家的隊伍——這可是很重要的。
不確定誰贏,他們怎麼能確定該幫誰呢?
萬一運氣不好幫了輸家,那該如何是好?
城內計程車兵們萬般糾結,不知道該怎麼辦,正巧這幾日光復軍也沒有攻城。
為了不給城內團結一心對抗光復軍的機會,張越景下令軍隊圍而不攻,轉而在開封周邊攻城略地,不斷拔除開封周邊的軍事據點亦或是縣城,以此達到孤立開封的效果。
順便,張越景還抽空去看了看開封一帶的地上河。
親眼見到地上河的危險之後,張越景也算是明白了為什麼蘇詠霖要用治理黃河做為復興會成立的幌子。
不,或許不是幌子,蘇詠霖是真的知道黃河下游地上河的危險,也是真的想要解決掉這可怕的地上河對中原地區的威脅的。
並且他認為只有復興會這樣非官僚的辦事組織才能真正完成治理黃河的重大使命,因為這實在是太難太艱險了。
據說復興會總理田珪子和副總理辛棄疾在大戰開始之前已經開始研究怎麼治理黃河了,似乎是提出想要把黃河恢復到東漢故道的狀態。
因為他們說黃河在東漢時期經歷過一次大修,被一位東漢名臣修繕的很不錯,往後千餘年黃河都是按照他所規劃的故道暢流的,讓河北地區農業繁茂,繁榮昌盛。
直到北宋建立以後,為了對付遼國的威脅,皇帝和臣子們不斷折騰河道,加上氣候改變等等因素,以至於情況惡化。
對於這些內容張越景不瞭解,興趣也不是很大,他只知道如果有命令下達,他肯定會帶著部下士兵不惜一切代價將黃河治理成功。
老百姓辛辛苦苦種的糧食怎麼能因為發一次大水就全部毀滅了呢?
那未免太殘酷了。
視察地上河回來以後,因為聽說南邊有金軍援軍正在向開封靠攏,於是張越景就集中精力準備應付這些援兵。
毫無疑問,這些援兵都是來自南方宋金邊境的邊防軍,都是正規軍,戰備也基本充足,擁有最起碼的戰鬥力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