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才來到海邊沙地上。前面那五千兵士分作兩旁,齊齊立住,戰艦上炮聲震天,只見張世傑帶領著大小將官和軍士們一齊跪在船上迎接。當下鼓樂大作,那六十四名軍士抬著梓宮上了大船,將梓宮升入中艙,安置停妥;然後帝昺和皇太妃及宮嬪人等陸續皆上了船,隨後那文武群臣和軍士等也一齊舍陸登舟。只聽得戰艦上又是九聲大炮,震得海覆潮翻,登時萬餘隻大小戰艦一齊掛起篷來,只見舳艫千里,旌旗蔽天,浩浩蕩蕩竟奔向崖山去了。從此衝風破浪,曉行夜宿,一路無話。
不日到了崖山。原來這崖山一名崖門山,在新會縣南大海中,與奇石山相對,壁立海中,如天生就兩扇海門一般,中間相離不過二三丈遠,山形十分險惡。張世傑便下令三軍將戰艦分作兩行,四隻一排,魚貫而入,一直行到次日清晨,那萬餘隻戰艦才一齊入了這海口。到得裡面,只見兇濤巨浪,朝夕翻騰,海風山谷,號呼相應,只隔了這重山,海口以內和海口以外的天地便大不相同了。夜深漏斷,風湧潮來,只打得那船隻東掉西歪,七上八落。
幸虧此時皇太妃和帝昺等皆久在海中經慣了,倒也不覺得怎樣。
次日黎明,張世傑便同了陸秀夫,帶著數員大臣和百餘名士卒,一齊登岸來相地宜。原來這崖山的北面便是新會縣,離崖山二十里地方有一個大鄉村,村中大小戶口也有一萬餘家,此處人民皆剛強尚氣節。當下張世傑等便在這村中擇了一塊大空地,那空地旁邊尚有十餘間民房,張世傑也向民間買了來,當時令軍士把那房屋一概拆平了,遂成了四四方方一塊大平地,作為造行宮的地基。
相定地宜,張世傑等便一齊回到舟中,奏明瞭帝昺和皇太妃。然後退出來和各大臣也說知了,又閒話了一回,張世傑才曉得原來此時新會縣的文武官吏已到舟中朝見過了帝昺和皇太妃,且請兩宮車駕入城駐蹕,後來卻是皇太妃辭了他,這也不在話下。
卻說張世傑和陸秀夫兩人回到自己舟中,便商議造行宮的圖式,陸秀夫是深悉朝中典故的,當晚便斟酌了方向、殿式、宮圖,不奢不儉地商定了一張圖式。次日,張世傑便命數千兵士到崖山中去伐取木料,準備造行宮,一面請帝昺命蘇劉義監工。帝昺準了所奏。次日,蘇劉義奉了這詔書,便領了數千兵丁舍舟登陸,向那鄉村中居住去了。
過了幾日,眾軍士已把木料取齊。陸秀夫又命蘇劉義便在行宮旁近地方再擇一塊空地,另造百餘間大屋,準備群臣居住。蘇劉義因那行宮地基旁近並無空地,只得又向民間買了數十間大小房屋,將那大的房屋留著不拆,只要修飾修飾,那小的卻一概拆平了,準備興造。當時蘇劉義擇地已定,便命眾軍士一齊動手,鳩材量木,琢石築基。蘇劉義日日親自監著軍士們興工,因見那村中鄉民時常農事之暇也來幫著軍士們築土琢石,蘇劉義見了,心中十分歡喜,便時時親自慰勞他們,有時便賞他們酒食。那些鄉民見蘇劉義如此謙恭和藹,好不高興,越發出力來相助了,這卻不在話下。
卻說皇太妃在舟中對著那山光水色,心緒百端。這日群臣早朝之後,皇太妃便和張世傑等商議出師之事,張世傑道:“臣自硇洲起行之日,便想定出師之期須待三件大事皆畢,然後可以出師。第一件須待行宮造成,太妃和聖上安置已定,臣才放心。第二件須先請太妃擇地,將梓宮安葬了,才免後慮。第三件臣尚須添造戰艦器械,方能出師。有此三事,臣故遲遲未議出師。
如今行宮已興工,即日可成,須速議梓宮安葬之事了。”皇太妃道:“此事固然不可緩,但如今處此天涯海角、山窮水僻之鄉,卻哪裡有可以安葬梓宮的地方呢?”陸秀夫道:“這卻何妨,死者以入土為安,但得數尺乾淨土,便可以安葬梓宮了,何至沒有地方呢?況且處此亂世,到處干戈,聖上又未有定都,不能長為守護;梓宮若葬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