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史官,由此費用增加諸多,是否讓戶部適當撥些銀兩?”
李世民准奏。
褚遂良謝過恩,剛要走,又被李世民叫住。李世民道:“遂良,你兼知起居事,又與玄齡負責史館撰修國史之事,朕想與你二人商量一下,可否將國史與起居注讓朕過目?”
褚遂良、房玄齡萬沒想到皇上會提出這個問題,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魏徵想了想,說:“陛下,此事恐怕不妥。君王閱看當朝國史與起居注,不獨本朝,恐怕前朝也聞所未聞。”
李世民於是不解地問:“朕時常觀看前代史書,那上面表揚好的,斥責壞的,足以成為對後世的規勸和告誡。可是讓朕搞不懂的是,當代的國史為何不讓君王親自過目?”
這時,房玄齡才說:“國史既然必須如實記載,是希望君主不要做非法的事。只是因為怕有些記載與君王的意見相抵,所以不能讓當代的帝王看。”
李世民說:“朕的想法與古人迥然不同。朕想親自看看國史,好的且不必說;如有對朕過錯的記載,不妨作為鑑戒,使自己予以改正罷了。所謂為美者、賢者諱,朕都不以為然。古來帝王不觀國史,君主不能從國史中獲益,殊為可惜!”
說罷,他又看看褚遂良,問道:“遂良,朕有不好的地方,你也如實記下了麼?”
褚遂良答道:“臣身為史官,不敢不記。”
魏徵在旁說道:“假如遂良不去記,那麼其他的人也會記下來的。”
李世民聽到這裡,深以為然。
褚遂良、房玄齡不敢有違聖令,更不敢觸怒皇上,在十分為難的情況下,他們刪簡了國史,按年代順序編寫成高祖、本朝實錄各二十卷,呈送給李世民。
當李世民看到對玄武門事變的記載後,見那上面許多處口氣含混,文字且隱約不明,便問房玄齡道:
“玄齡,你與遂良在寫玄武門之事時,是否想隱去什麼?”
房玄齡慌忙答道:“臣不敢,均是如實寫來。”說此話時,脊背上已滲出一層冷汗來。
李世民似乎已看出他的心思,緩緩地說:“從前周公掃平了管叔、蔡叔的叛亂,故而使周朝得以安定;春秋魯莊公時,他的兒子季友毒死了叔牙,因而使魯國得到了安寧。朕平息建成、元吉的謀亂,和上述的事情意義是一樣的,也是為了安定國家、有利百姓的緣故。既如此,你們對這些又何須勞煩去隱瞞什麼呢?應當直截了當把事情寫出來才是。”
房玄齡一聽,連連稱是,自去史館與褚遂良商議修改之事。此後不久,李世民為鼓勵修史,對房玄齡、褚遂良賜緞一千匹,並詔降璽書稱揚。
這一日,魏王李泰帶著韋挺、杜楚客前來求見李世民,二人手上捧著大疊的文稿。李泰說道:“承蒙父皇垂愛,特准兒臣在王府設立文學館。兒臣不敢辜負父皇美意,發動館內成員,編撰《括地誌》共五百五十卷。如今業已全部完成,兒臣呈獻父皇,還望父皇不吝指正。”李泰說完,杜楚客與韋挺分別將文稿呈上。
李泰又道:“《括地誌》又名《坤元錄》,乃我大唐帝國各州的地理志,謹先獻上第一、二卷,恭請父皇御覽。”
李世民接過了文稿翻閱了一下,非常滿意,讚道:“泰兒辛苦了!文學館創立不久,就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實在可喜可賀。如今帝國一切已上正軌,正需要《括地誌》這樣的著作,這對於今後施政將有莫大參考價值!”
李泰掩不住滿臉的得意,趁機請求道:“兒臣想擴大文學館規模,以便向各方聘請知名學士,不知父皇能否多撥下一些銀兩?”
李世民馬上慷慨允諾:“這不成問題!朕一定會大大增加你的薪俸津貼。”
李泰心中大喜,試探地問道:“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