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不害,安平太。”這是老子所說的“常無慾”而能“觀其妙”的聖者,始終契入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狀態,他們見相離相,見有觀空,知境唯是心造,唯極性業識所現,雖見境見相,而不被其物象所束縛和迷惑,能時刻“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見自本性(執大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出汙而不汙,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不粘不著,能轉物自在,逍遙“法外”。相反,“常有欲”的凡夫,“樂與餌,過客止”,見色貪色,見相著相,被五色、五音、五味等所掛礙,被物所轉,不能自主,五音(樂)五味(餌)等六塵,使“常有欲”者(過客)心不自由,貪戀不捨(止)。同是六塵,“常無慾”、“觀其妙”的聖者,見相見性,六; 塵“還同正覺”;而“常有欲”、“觀其徼”的凡夫,見相著相,“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不管從理相還是從事相來看,“常無慾”與“常有欲”、“妙”與“徼”皆是同一“常道”的兩種境界的展現和兩種屬性的觀念,故稱為同出而異名。不管是“常無慾觀其妙”,還是“常有欲觀其徼”,同是聖人所證悟的玄妙之道。釋迦牟尼佛總結為:“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而老子總結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證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實存在的證悟之見證!

這一段老子講得特別深,這一章實質上有好多東西和佛學是相通的,兩個大智慧者都認識到“玄之又玄”的東西,其中好多東西是雷同的,只不過是用不同的語言和方式來表達。當你把這個精神理解了之後,你再看《道德經》和佛經,你互相參看,就會融會貫通。就知道聖人們對“玄之又玄”的認識是統一的。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笑啥呢?佛陀的笑就是“妙”啊!體現著“妙”。這種“妙”用“有欲”的語言不能傳遞了,就用“以心傳心”的“妙”來交流,這就是“常無慾”達到“玄之又玄”的境界和層次,認識到“眾妙之門”的微妙之所在。

修道的過程,就是無慾觀其妙的過程,就是認識“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的過程。如果達到“眾妙之門”的境地,就才能真實的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

■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交,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章前半部分講極性世界事物的極性存在和極性屬性,後半部分講如何駕馭極性規律,如何在極性規律的制約中,擺脫極性規律的束縛。我們處於極性的世界,極性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由極性的兩端組成的,形成對立的統一。質子和電子形成中子;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形成了原子;正離子和負離子形成分子;細胞核和細胞質形成細胞;男人和女人組成家庭;太陽和月亮形成晝夜;夏至和冬至形成一年;引力和斥力形成平衡;正數和負數相消為零,這等等都是極性事物的顯現。連我們的思維意識都是極性的觀念,我們的極性思維是我們極性世界中最根本的極性,最主要的極性,也是一切極性的源淵。所以,主客觀的極性屬性,成為我們這個世界的根本規律,極性世界裡的萬事萬物都受這種根本規律的制約。我們要是認識了極性世界的極性事物的這種屬性,就能準確地理解老子的大智慧。老子的大智慧就在於認識了道的非極性屬性和樸散為器的極性屬性。一部《道德經》就是講非極性的“道”、“樸”、“無名”等和極性的“器”、“有名”等的智慧認識。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惡就

最新小說: 成為次十四有多難 不屈人的破碎空間 侯門毒後:重生後我報復了全家 海上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 網遊之絕世神劍 公路求生,開局萬花筒血輪眼 死後求生:我從喪屍地殺回人間 有沒有一種可能,亡靈神是個玩家 新彈丸論破 平行世界:治療大師 LOL:重生S5,我全英雄絕活 墨淨溪清 咒術回戰:王座之上 逆風而來,換爾榮光 王者之路:高手高手高高手 她暴擊八萬八,你說她是奶媽? LOL:全能冠軍,出道即巔峰 網遊之異界縱橫 從紅樓開始的生活 擬真世界,我玩重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