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遂道:“若無那兩場大勝,我軍撤出柴桑,那便是被動的畏敵撤退,那時吳人士氣高漲的進據柴桑,定會順勢入侵荊州,形勢就會於我軍不利。而今吳人士氣大挫。糧草損耗已極,這時候就算我們把柴桑讓出來,吳人佔住腳都成問題,更何談侵我荊州。”
幾句話間,顏良將其中的利害點明。
文丑雖乏智謀,卻也不是單純的匹夫,顏良這番話,他稍一琢磨便既悟明瞭其中道理。
恍然大悟的文丑,方道:“原來如此,倒是愚弟愚鈍了,這樣看來,咱們撤軍西歸才是上策,就把這一座廢墟的柴桑留給那碧眼兒,讓他自陷泥潭,咱們坐看笑話便是。”
文丑被點通,其餘諸將亦悟明利害,思維很快就轉變了過來,紛紛點頭附合。
見得諸將再無異議,顏良欣然道:“那就這麼辦了,明日就撤兵回荊州,一把火燒了柴桑,咱們也不奉陪了,讓吳人自己玩吧。”
當天計議已定,兩天後,顏良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近三萬的水陸大軍,挾著得勝的餘威,迅速的從柴桑撤還了夏口。
臨行之前,顏良不但一把柴桑燒成了白地,還搗毀了大部分的城牆,孫氏辛苦經營多年的重鎮柴桑,撤底的被夷為了平地。
除此之外,顏良還縱兵四出,將柴桑方圓數百里的鄉野村莊,一併燒成廢,務必要做到不留一座完整的屋舍給東吳。
東吳大營,中軍帳。
諾大的軍帳中,瀰漫著陰冷凝重的氣氛。
孫權負手立於所懸的地圖前,目光凝重的死死的盯著柴桑出神。
宋謙戰死,折損萬餘士卒,火攻之計的失利,並沒有摧垮孫權的意志,驚魂按定的他,當即做出了讓不少將領們感到驚訝的決定。
從江東再調兵馬,不奪還柴桑,誓不罷休。
孫權這的個決定,立時遭到了凌操等江東藉將領的反對。
前一役折損士卒且不論,接連的戰爭已消耗了太多的錢糧,若再增調兵馬,對糧草的需求便會更大,而每日所需的錢糧巨資,說到底還得從江東土著士民身上出。
況且,眼下三軍士氣低落,這場仗曠日持久的仗打下去,利益受損最大的自然是江東土著。
故是凌操等人進言,不如且撤兵還吳,等休整之後,再圖奪還柴桑。
同凌操等人不同,魯肅等來自於江北的淮泗籍將領們,則主張不計損失,一定要打到把柴桑奪還為止。
魯肅的理由很充分,柴桑乃江東屏障,若給顏良佔穩腳跟,便會對江東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脅,無柴桑則無江東,哪怕損失再多的錢糧與士卒,也一定要把柴桑奪還。
兩相權衡之下,孫權決定站在魯肅等將領這一邊。
除了江東的戰略安全之外,孫權的堅持主張,自然也有個人的情緒在內。
作為接替孫策執掌江東之後,親自指揮的第一戰,最終若以失敗而收場,未就威望未著的孫權,聲望只會更受打擊,江東必會有更多人對他的能力心存懷疑和不服。
無論如何,孫權都不能這般灰溜溜的回往江東,他必須要用最終的勝利,來洗刷掉人們對他的懷疑。
拳頭漸漸握緊,孫權的眼眸中,復仇的殺意在凝聚。
腳步聲響起,陳武步入了帳中,拱手道:“啟稟主公,程老將軍兵馬已入大營,將士們現下正在登岸。”
聽得此言,孫權的精神為之一振。
又一支援軍被從江東調來,大營中的兵馬數量很快就會重新恢復到六萬,越來越多的生力軍的到來,讓孫權漸漸重拾信心。
這時,魯肅也欣慰道:“如今兵馬漸已集齊,我想不日便可發兵西進,肅以為,顏良軍步戰極強,我軍當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