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參謀院的推演,為了實現這個快速打垮南宋反抗力量的戰略目標,明軍方面需要出動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從陸上直搗臨安。
雙方的這場戰爭若要明國達到最佳戰略目的,需要速戰速決,在雙方短時間內可以動員的常備軍事力量的對決中取得完勝,且直搗臨安,不給南宋發起動員的可能。
如此,則南宋決策層必然震恐絕望,再也不敢反抗。
如此,明國就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實現戰略目標。
放到執行層面來看,直搗臨安需要過淮河與長江。
目前來看,明宋雙方就是隔著淮河統治南方與北方的,但是究其根本,淮河不要緊,只要準備齊全速度夠快,明軍可以在宋軍無法做出有效反抗的前提下就快速透過。
而長江則不然,沒有大數量的渡船和合適的渡口,明軍大軍很難透過長江。
就算有渡船與渡口,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大軍主力透過,而在這期間,南宋必然會調遣其擁有強大實力的水師前來阻擋明軍行動。
明軍若要渡江,不僅要面對南宋的陸軍防守,建立灘頭陣地,同時也需要擊潰南宋水師,保障水路安全。
“宋軍馬步軍戰力孱弱,就咱們進入兩淮地區的探員們探知的情報顯示,宋軍和過去的金軍沒什麼區別,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之外,大部分都是銀樣鑞槍頭,不堪一擊。”
韓泰主持了這場戰術研討會議。
“話雖如此,我以為陛下有一句話說的很對,所謂戰術上蔑視敵人,戰略上重視敵人,宋軍雖然孱弱,但未必沒有精銳存在,比如此次南下作戰,我軍主要從江淮一帶突入,主要面對的宋軍守軍就是鎮江府宋軍和建康府宋軍兩支。”
韓泰拿著長棍指向了被掛起來的江淮一帶明宋兩國的軍事佈防圖,其中明確標註了目前明國所得知的江淮一帶宋軍主要佈防位置。
“總體來說,宋軍對於江淮一帶的佈防突出一個守江不守淮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其邊防主力都設定在長江以南而非淮河以南,鎮江府,建康府,包括西側的池州等地,都是沿江佈防。
宋軍這一佈防特點顯然是受到了黃河改道的影響,他們擔心黃河一旦氾濫,則兩淮地區必成澤國,在這裡深耕設防毫無意義,所以主動後退,把淮南變成了咱們兩國的軍事緩衝區。
因此,大軍若要突破淮河一帶進入淮南,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宋軍必然不可能在淮南一帶與我軍持續作戰,水軍和馬步軍都不可能,我軍可以安然抵達淮南,準備渡江。”
蘇詠霖對此毫無異議。
黃河的改道和奪淮入海的巨大可能性讓傳統意義上的守江必守淮的軍事策略變得危機重重。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黃河就會決口氾濫,把兩淮地區衝成一片白地,所以在這裡投入資金設定防禦就變得沒有那麼必要,南宋小朝廷選擇直接放棄淮南的守備,把淮南作為戰略緩衝區。
北方軍隊要南下就讓他南下,大軍主力設定在長江邊上,依託滾滾長江建設防線,重點防禦黃河渡口方向的來犯之敵,把淮南被衝成白地的風險留給北方軍隊。
這毫無疑問也是可行的策略。
滾滾長江上雖然渡口不少,但也絕不是隨便什麼地方就能渡江。
尤其是大軍渡江,因為人數多,時間緊,必須要選擇水流相對平緩的地方,渡口要是選擇失誤,別的不說,己方後勤隊伍絕對會率先罵娘。
所以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北方大軍的備用選擇。
基本上幾個可以讓大軍渡江的渡口都被宋軍設下了重點防禦予以防備,明軍大軍突破淮河進入淮南之後,緊接著就會面臨宋軍嚴密的長江防線和強大的水師。
這一次是區域性作戰,蘇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