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力向靈壁泗縣桂頑求戰,擬先消滅其兩個團即轉而進擊津浦路宿蚌段”。陳毅以打殲滅戰為宗旨,吃掉一七二師在泗縣的兩個團,桂系成了陳毅的首選目標。
對陳毅的決心,當時*華中局領導人張鼎丞、鄧子恢均有不同看法。他們覺得蔣軍如不好打,那桂軍更難打。他們曾致電陳毅,提出打蔣軍的意見。但陳毅不為所動,在回電中表示:“現桂系4個團分佈在靈壁、五河、泗縣三處,其增援均在七八十里以外,打定可能全殲。”看得出,山野首長是非常自信的。但人們的認識是實踐中來的,張、鄧等人認為打桂系不可取,是因為和白祟禧部有過交鋒的經歷,對此二師和四師首長更有直接的體會。 。。
第五章 憂從中來(二)
8月3日,睢寧山東野戰軍前線指揮所裡,宋時輪參謀長召集眾將領,佈置作戰任務。聽說打的是七軍,韋國清和張震便面面相覷。二師在淮南,四師在淮北,抗戰時期和桂系就有過招,總的感覺這廣西猴子還真不好對付。
桂軍老兵多,鄉情強,軍官作戰經驗豐富,何況眼下大雨滂沱,平地幾成澤國,兩個司令員都建議改變計劃。但山野前指首長,我想應該就是宋時輪參謀長,強調了此戰的戰略意義,何況我22個團,吃他兩個團應是勝券在握,方針既定,無須更改。之於先打蔣軍還是先打桂軍的討論,陳毅以後是這樣說的:“兩廣軍隊是很頑強的,是蔣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硬不繳槍,真是蠻子蠻打,非打死不繳槍。”雖說是馬後炮,但陳毅也為此承擔了責任。這在陳毅給八師領導的信中都是提到的。
據參加會議的參謀人員回憶,雖然有許多將領表示異議,但當時八師首長還是都表示執行命令。不過,據何以祥自己記述,他也是因敵情不明而心裡“打鼓”。在我們的軍隊中,李雲龍這樣個性鮮明的將領肯定是有的,但何不是這樣有“霸氣”的指揮官,服從是軍人的天職,儘管心裡也沒底。說這一仗八師輕敵,根據不足。
在作戰物件的選擇上,選了一個強的,取勝的成算上要打折扣;但敵人強,八師也很強,就不能打了?其實,更可怕的還是天時。老黃曆我們不知道,1998年抗洪應該是記憶猶新,剛剛過去的2007年,淮北又是一場大水,“分洪”聲不絕於耳。毛主席老人家“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這句話不是輕易說的。淮北,按地理分界上來說,算上北方了,但卻是一個水患多發之地,1946年夏,淮北豪雨成災,南下途中,劉春主任又佔詩一首:一聲令下開華中,六日兼程雨中行。汪洋無際水過膝,準備倉猝攻泗城。當時,泗縣城東、西、南三面河道陡漲,水高沒頂,只有城北是一道護城河,水勢稍低,從這裡突破是最好的選擇,自然就留給了主攻的八師。
命令要服從,但話還是要說明白。何以祥坦言兵力不足,6個團打桂軍兩個團,還顯兵少,何有此言?宋參謀長不以為然。敵軍究竟是多少人馬,戰史上皆無點明。國民黨官多兵少,如果兩個團加一個師部,我粗略估計6000人左右。我攻城部隊動用6個團,八師兵力1萬餘人,九縱3個團,我想大概也在6000人左右,兵力佔優是顯而易見,而且二縱西面的佯攻還不算在內。
但何以祥自有一筆帳。敵情是這樣的,一七二師3個團,一個團在靈壁一線,有七師擋著,不去管它。師部帶一個團在縣城,縣城往北20裡地的屏山集和姥山集又駐有一個團,兩集之間又有10裡地,和泗縣城呈三角形分佈。讓何以祥憂心的是,北門八師還不能全力以赴,為了達到戰役出其不意的成效,與屏山集和姥山集的戰鬥必須同時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