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了,最響的是“團隊”,發揚團隊精神可說是不絕於耳。我們當兵的人,提起兄弟情深的連隊總覺分外親切;說到英勇善戰的團隊又是倍感自豪。
但我也有幾分詫異,怎麼鮮有人說“營隊”呢?在連隊和團隊之間還有個作戰單位——營。語言的約定俗成,確實無法抗拒。還是要去看電影,《南征北戰》中有個場景:師長交待任務後,又問團長:“你打算上哪個營啊?”團長毫不猶豫地回答:“一營!”師長和師政委會心的笑了。
你看明白沒有,這就是拳頭,大凡勁旅都有一支拳頭部隊。前面說了,八師在萬村演練,出陣的是4個營,有3個“一營”,這就是各團拳頭。
棗莊戰鬥結束後八師南移到邳縣,一天晚上,不速之客突然造訪二十三團一營,一時讓營首長有點“措手不及”。
新上任的副教導員張明和營長談完工作已是十時許,吹燈熄火剛剛躺下,就聽一陣馬蹄由遠而近,接著是哨兵低沉的向來者詢問口令。在來人的回話中,張明聽見有一句濃重的四川方言:“是紅星部隊嗎?”張明和營長猛得披衣起身,果然是陳老總來了。
陳老總一行四人,臉上都掛滿了汗珠,看來騎馬已經趕了不少路程。
陳毅說:“聽說這裡是一營,我們停下看看,你們這次打棗莊,要得!”
“感謝首長表揚。”營長張先軍回答道。
“二十三團不簡單嘛,一仗打出兩個模範單位。”陳毅繼續誇獎道。
“我們一定努力創造更多的英雄單位,為建立“模範師”儘自己的力量!”這是副教導員張明的聲音。
陳毅笑了,又問:“現在你們還有多少人?”陳毅知道攻打棗莊一營傷亡不輕。
這時輪到營長答話了,“打完棗莊後補充了500多。現有四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
“老兵多嗎?”陳毅似有點不放心。
“三分之二是老兵。”兩人異口同聲答道。
“噢,還是兵強馬壯啊!”陳老總又笑了。
一番勉勵之後,陳毅一行又向八師師部方向趕路。
現在來算一下,一營補充兵員就是500多,但想來不會全是新兵,要不然這個營有多少人真不好說了。當年二十三團三個營,一個營轄5個連,陳老總說的“兵強馬壯”真是名符其實。陳老總這時人們普遍稱呼他“軍長”,叫他“司令”是在1947年正式組建華東野戰軍後。這個新四軍軍長原本與山東部隊並不瞭解。陳軍長來山東後,對八師這個營隊才漸漸熟知。“陳金合班”、“安保全排”、“突進棗莊第一連”都出自這個營,但我不知陳毅知不知道這個營的來頭。
這個營是有“來頭”的。
來頭是我的語言,通俗地說就是有資歷。規範地說就是有歷史。有人對翻老黃曆,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歷史屬於過去,把這話放到任何一行業裡,我都沒有異議。比爾蓋茨富可敵國,有他兒子什麼事,即便他一分錢不捐,富不過三代,誰說不是。但軍隊則不同,你見過哪一國的軍隊不“擺譜”的。世上任何一國軍隊沒有不以悠久歷史為榮的。我不舉中國例子了,就看當年“馬島”戰爭,英國艦隊萬里遠征,參戰官兵有幾個打過仗的?可是他們老祖宗,英國皇家海軍稱霸大西洋三百年,這就夠了,這是底氣。
二十三團一營一連我前面說過了,是平江起義的紅軍連隊,在所有紅軍連中也算是排在前面的“大哥”了。二連也是老資格,離“當”紅軍只差一年,不僅僅是“三八式”老連隊,說起來還非常牛,那就是從八路軍警衛團裡出來的連隊,在八師常被被叫作總司令的警衛連;三連組建於1941年,是由武工隊和地方武裝一部合編而成。總之這3個連,不是“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