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16~17世紀的奠基,18世紀的系統分類,19世紀的大發展,到20世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發展為現代醫學。20世紀醫學的特點是一方面向微觀發展,如分子生物學;一方面又向宏觀發展。在向宏觀發展方面,又可分為兩種:一是人們認識到人本身是一個整體;二是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體來研究。20世紀以來,基礎醫學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論的發展,它有力地推進了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紀才開始出現。20世紀醫學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學的進步。各學科專業間交叉融合,這形成現代醫學的特點之一。
醫學模式轉變
20世紀的醫學,由於自然科學的進步,牢固地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在技術上有空前的進步;後來人們看到僅從生物學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侷限性的。1977年美國醫學家g。l。恩格爾(1913~)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張,即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綜合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以彌補過去單純從生物學角度考察的缺陷,這對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有重大意義。
在廣州中醫藥大學1992年召開的全國首屆中西醫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展開了中西醫學匯通、中西醫學結合等討論,在大會上曾邦哲提出了經絡是“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與五臟六腑相生相剋是器官系統代謝穩態的系統醫學模型,提出中、西醫學匯通走向系統醫藥學的醫學發展史。21世紀伊始系統生物學與系統醫學在全球迅速興起,帶來了又一次中西醫學匯通與未來醫學發展的探討。
總之,20世紀以來。醫學獲得極大發展。在研究層次上,向微觀和宏觀發展。分子醫學和系統醫學並進。學科體系上,學科分立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並進。醫學研究的國際化傾向日益明顯;科學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未來醫學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從誕生至今,主要作用還是治已病。二十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所以,我們認為未來醫學應該是科學治未病(科學預防)。科學治未病就是讓人少得病、不得病。那麼什麼是科學治未病呢?就是身心智疾病全身預測並告知已病、未病是哪些食物多少引起的,透過補缺食,限過食即個性化科學食療達到異病同治目的。適用人群:未病先防、有病早知、重病康復。危急重症需要中藥、西藥、手術和放化療等,而未來醫學即科學治未病則是採用綠色療法膳食平衡防治身心智疾病。人是大自然創造的,食物養育了人類,世界上任何一種食物都有藥物作用,長期偏食即膳食結構不科學、不合理、不平衡則百病叢生,甚至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戒菸限酒。
國際影響摺疊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資料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援,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綜合醫學摺疊
《宇宙倫理學》(張雲飛著)中提出了一種“綜合醫學”,以下是原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