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儘管明知道軍事行動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戰爭不過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但楊震依舊很反感政治因素,干擾到軍事行動。尤其是在這個時候,他真的很難下決心,冒著自己規劃中的遠端航空兵夭折的風險。
這幾十架轟炸機的駕駛員與領航員,都是他未來發展的根本。遠端跨海轟炸,雖說實際的危險性,要遠遠小於對內陸敵佔區大縱深的轟炸。因為長途海上飛行,固然給飛行員和導航帶來一定的困境,但是能給與敵軍地面攔截的縱深也很狹窄。
日本人此刻還沒有雷達,而茫茫的大海,也不可能讓日軍的地面觀察哨和對空高炮陣地,部署的前出太遠。即便會部署一定的警戒艦艇,這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只是在茫茫大海上,幾艘警戒艦艇在無雷達,只憑借肉眼和光學儀器觀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除非日軍將所有的海軍,都部署在日本本土周邊。並將所有的航空母艦,都擺在本土周邊的海域。利用這些航母艦載機,組成海上的防線與朝鮮和本土的陸基戰鬥機配合,否則可供利用的漏洞會相當的大。
這種遠端跨海空襲相對於敵佔區縱深轟炸行動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相對有利。但是弊端對於抗聯來說卻是更大。一旦飛機被擊落或是故障墜毀,等待空勤人員的除了被俘或是犧牲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生還的可能。與在敵佔區被擊落,有著當地的百姓救護,甚至有自己的遊擊部隊接應相比,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一旦出現戰損,也就意味著是永久的損失。
抗聯沒有可以遊弋在日本本體周圍,可以救援部分迫降或是在海面上跳傘飛行員的潛艇。甚至連可以隨同轟炸機群行動,隨時可以在海面上降落的水上飛機都沒有。就算是飛行員在海面上跳傘,等待他們的不是被日本海軍俘虜,就只能是葬身茫茫大海。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失去的更多
飛機的損失,楊震可以不在乎。相對於飛機來說,人才是最主要的。拿裝備去換人,這種事情楊震是不幹的。合格的飛行員,特別是可以進行遠端飛行的轟炸機飛行員,抗聯本身始終就不足。可以執行戰略轟炸的飛行員,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幹得了的。
如果損失過大,那麼對於還處在發育期的抗聯轟炸機部隊來說,才真正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面對著這種可能會出現大量永久性損失的結局,以及手頭上僅有的這些轟炸機群,楊震又豈能不慎重。
楊震很清楚一旦日美戰爭,沒有按照自己所期盼的那樣爆發,甚至那麼這個空襲行動就連政治上的意義都要下降很多。僅剩的那些政治意義,面對可能帶來的戰損,對於眼下的抗聯來說,無疑是很不合算的。
不過楊震也很清楚,走到自己現在這個位置上。一點政治不參與,那幾乎是沒有可能的而對於主席來說,他更要考慮的是全國全域性。全國都是一盤棋,每一步怎麼走,每一個棋子怎麼移動,主席都要慎重的考慮到。
多方面的考慮,也正是讓楊震即便在下定決心之後,依舊還多少有些猶豫不決的原因。作為東北戰略區軍事上的一號,他不能不考慮的更全面一些。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問題,都要考慮到。
兩個決定,在楊震心中反覆的拉鋸著。軍事和政治上不同的得失,就像兩邊擺滿了砝碼的一架天平一樣,在他心中不斷的此起彼伏。自回到這個時代一向殺伐果斷的他,還是第一次這麼猶豫過。
猶豫了良久,回到自己辦公桌前的楊震,最終還是沒有抓起面前的那幾部電話中的任何一部。他還是決定等等再看,如果歷史的走向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自然沒有什麼需要考慮的了。
如果真的發生了某些方面的改變,到那個時候在下這個決心不遲。別說轟炸機還沒有上天,就是上天了也不是召不回來。這一點,楊震還是相當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