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的考慮之後,最終還是點頭答應了楊震的這個要求。但是二位先生答應的前提,與葉企孫和吳有訓二位先生是一樣的。
周培源先生是因為楊震答應了自己的兩個條件,至於吳大猷先生,則還是研究和愛妻戰勝了一切。畢竟抗聯打敗仗,丟光了本錢,那只是偶然性。但是愛妻在東北會有更好的醫療和療養,自己能安心的做研究,不用整天為愛妻搞點營養品而發愁這才是必然性。
儘管不想涉及到政治與黨派之爭,但是對於還多少有些政治敏感性的吳大猷先生來說,他之所以留下來還有一點。他從這些身居高位,卻是吃穿極為樸素。但是對建設和教育,卻捨得下血本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種希望,一種對中國未來的希望。
強制免費的義務教育制,就連書本和校服,都是統一免費提供。這一點不僅僅在中國,就是全世界也絕無僅有。更別說無論窮富,所有的兒童每天免費提供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保證這些正在長身體,急需營養的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在全國其他的地方想都不敢想。
而他們這些手握大權,在關內有些省份就是土皇帝的人,卻是衣著簡樸。吃的也是極其簡單,沒有雞鴨魚肉,有的只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連家常菜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說有些苛刻的飲食標準。單憑著這份魄力和堅持,他們就有成大事的希望。
這才是吳大猷答應留下來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儘管他對於抗聯這種在學校建立黨委、黨支部,團委、團支部,並在學生中發展黨員和團員的做法很是討厭,認為是政治干涉了學術自由。但在他的心中,總歸還是希望戰勝了觀念上的保守。
對於這幾位先生的要求,楊震基本上還是點頭了。但是他點出了幾個人,必須要留在東北。其中就有眼下在佳木斯考察的王淦昌、饒毓泰、霍秉權,以及張文裕、王承書夫婦、吳徵鎧幾個人。楊震希望幾位先生能夠幫助抗聯做工作,將這幾位先生都能留下來。
不過楊震同意,此時已經拿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機會的王承書先生可以不參加。由抗聯出面協調從根據地取道蘇聯,乘坐美國輪船直接去美國讀書。而且楊震還承諾,每個月由抗聯駐美辦事處給予王承書先生一定的補助,以讓她安心在美國讀書。
得到了楊震的這幾個承諾,幾位先生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紛紛點頭同意留下。並答應去做楊震點名要求留下的那幾位先生的工作,爭取將他們幾個都留下來。而楊震也同意,將幾位先生沒有同來東北的家眷,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搶運到東北。
第三百三十五章 談話的重中之重
至於吳大猷先生提出的政治不能干涉學術自由和研究工作的問題,楊震沒有多回答他,只是告訴他,在研究和教學上,絕對不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事情。但是在學校設立黨委,是眼下時局的需要。
現在是在戰時,自由終歸還是要有一個限度的。尤其是對青年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必須要做到前面。因為現在的根據地,實在禁不起任何的折騰。學生有什麼需要,可以向黨委提起。
學生們都年輕、也好衝動,有些學生思想更加激進,再加上沒有社會經驗,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眼下形勢複雜,各方面的勢力都在向根據地內擴充套件。敵偽也在拼命的恢復在根據地內的特務組織。
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思想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不過楊震向他們保證,在學校設立的黨委只負責教師和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會干涉他們的教學和研究。絕對不會出現內行,領導外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