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卻最缺乏的就是訓練。”
“因為這種手榴彈的獨特使用方式,使得大部分新戰士掌握不好投擲時間。在幾次規模並不算大的阻擊戰之中,因為投擲時間過早,被日軍撿起來反擲回來,引起了不小的傷亡。手榴彈是步兵主要壓制武器,所以我們要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楊震此次調整部隊武器配置是按照後世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營連編制,解放戰爭時期的**美械部隊的編制,以及幾年之後才出現的一九四三年編制的美軍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取長補短形成的。
與剛剛入朝時候的志願軍相比,主要是在連一級增加了擲彈筒與重機槍的編制,而取消了六十毫米迫擊炮的編制。因為他手頭連一門這種極為輕便,在威力之上遠遠超過日軍擲彈筒的迫擊炮都沒有。而裝備了大量擲彈筒的日軍也沒有類似的裝備。日軍的迫擊炮口徑最小的也是七十毫米,而且已經淘汰。九二式步兵炮才是日軍標準的大隊炮。
在自己的才開張的兵工廠還沒有能力生產,更沒有能力也沒有地方去購買的情況之下,楊震只能對著大洋彼岸生產這種消費比極佳,可謂是連級最佳支援火力的武器裝備幹流口水。只能給每一個連增加了兩挺笨重的九二式重機槍作為替代品。
與六十毫米迫擊炮類似的還有作為參照物的三支軍隊裝備的大量衝鋒槍。雖然明知道衝鋒槍的作用,但手頭不多的衝鋒槍因為彈藥數量過少,除了少量裝備給各高階指揮員的警衛員之外,其餘的在彈藥的問題解決之前,已經全部暫時退出裝備序列。
而且這批衝鋒槍繳獲的時候,就是已經使用多年的二手貨。多年下來高強度的使用,加上保管不善,早已經幾乎快達到了報廢的標準。就算手頭還有部分彈藥,但大部分幾乎已經失去使用價值。
只是相對於現在一點希望也沒有的六十毫米迫擊炮來說,衝鋒槍這種構造相對簡單,比較容易製造的武器,對於現在手頭上有一個兵工廠的楊震來說,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多少還是有一點點希望。
而對於營一級來說,重機槍數量與剛入朝時候的志願軍持平,卻少於美軍以及**美械師。而營屬迫擊炮的數量,卻又多過剛剛入朝時候志願軍裝備最好的一個軍,以及壓根就沒有裝備營屬炮兵的**美械師。至於團級編制,雖比美軍遠不如,但又遠好於志願軍與**美械師。
當然這個武器配置是在運力充足的情況之下。而實際情況是在運力匱乏的情況之下,營屬炮兵因為全靠人力攜帶,所以編制極為龐大。儘管只有兩門迫擊炮,但編制人數卻達到了六十人。幾乎是步兵排的一倍。多餘的人手是專門運輸彈藥的。即便這樣也很多的時候,只能保證一門迫擊炮持續開火。
在營屬迫擊炮增加到六門之後,雖然將原連屬炮兵編進了營屬迫擊炮連,但這補給的壓力也急劇增加。人力終歸還是無法與馱馬以及汽車相比的。
與迫擊炮連類似,重機槍連為了保證彈藥供應,編制也大的嚇人。各個機槍排的支援班的編制達到了二十人。專門為本排的兩挺重機槍攜帶彈藥。一旦攜帶彈藥消耗過半之後,就只能保證一半的重機槍投入戰鬥。不算戰略補給,單單是戰術補給就已經成了制約部隊戰鬥力的最大難題。
至於手榴彈等一些武器上的問題,楊震也只能無奈的希望自己那個剛剛組建的兵工廠儘快將自己抄襲的後世七七式手榴彈儘快仿製出來。手榴彈的生產相對子彈來說,還算容易,自己現在擁有近千大部為德國造機器裝置的兵工廠怎麼說也比土法上馬的十八集團軍那些兵工廠強吧?
說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