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手心主也。蓋手太陰心主。出於胸氣之街。少陰厥陰。從任督二脈。出於頭氣之街也。玉師曰。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玉英。謂唇內之齦交。蓋腎臟之精液。一從任脈而出於舌下之廉泉。一從脊骨髓空而上通於腦。腦空在腦後三分。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伏骨下。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是骨之精髓。從脊骨上空。上通於腦。而下滲於齦基。督脈循於脊骨。
厥陰肝脈。與督脈上會於巔而下玉英。英、HT 也。謂齒白如玉HT 也。
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筋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大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穀。注於少海。入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歷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上章統論三陰三陽之氣。合於六經。根於下而結於上。此復分論三陽之氣。入於手足之經。
皆循頸項而上出。故曰此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蓋氣留於脈絡。則絡盛。取而瀉之。使三陽之氣。仍上出於脈外也。飛揚、光明、豐隆、支正、外關、偏歷。在經穴合穴兩者之間。夫曰所入為合者。謂脈外之氣血。從井而溜於脈中。至肘膝而與脈內之血氣相合。故曰脈入為合。此論三陽之氣。從井而入於脈中。上入於頸項之天柱、天容、人迎、天窗、天牖、扶突、而上出於頭面。與血氣之溜於滎。注於輸。行於經。入於合者之不同。故另提曰。飛揚、光明、豐隆、支正。蓋以分別陽氣與榮血。出入於經脈外內之不同也。是以所論一次脈二次脈者。謂手足之十二經脈。皆從四肢之五輸而歸於中。復從中而上出頸項。
此章論三陰三陽之氣。合於六經而復出於脈外。五十二篇論榮氣。七十一篇論宗氣。蓋三陰三陽榮氣宗氣。相將而行於經脈面板。形身臟腑外內出入。環轉無端。是以數篇辭句相同。而所論者各別。學人分而論之。合而參之。人之陰陽血氣。有形無形。應天地之五運六氣。寒暑往來。
如桴鼓應響之相合也。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一代者。
二髒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髒無氣。十動一代者。四髒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首數字去聲次數字上聲末數字葉朔予與同)
此言三陰三陽之氣。外循於經脈。內榮於五髒。五臟主藏精者也。氣營五臟之精。五臟皆以受氣。精氣之相合也。夫五臟生於五行。五行之氣。本於十幹合化。是以五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代者。止而不還也。乍數乍疏者。死脈見也。要在終始者。大要在終始篇之生於六氣。而死於六經也。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濃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餘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事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 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
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滑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遲。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 悍滑利也。
此言三陰三陽。本於五谷五畜五菜五味之所生也。逆順五體者。謂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