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使得她愛用色彩濃厚的字眼,這些都為她以後演繹海派文學打下了基礎。
幸福的日子總是不長久,父親張廷重病好以後,對年輕漂亮又有學問的妻子的一些新式做法很是不滿。陳舊的家庭觀念使他難以忍受妻子成為家庭的主角。他開始想方法盤剝妻子的陪嫁錢,以便使妻子最終向舊家庭就範。母親對此自是不依,爭吵一次次爆發,每逢此時,僕人們就把姐弟倆拉到一邊,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在陽臺上靜靜的騎著小腳踏車,聆聽著父母的爭吵。
父母最後協議離婚,張愛玲姐弟倆都歸父親監護和撫養,但母親堅持張愛玲日後的教育問題——要進什麼學校——都需先徵求她的同意,而教育費用仍由父親承擔。
在離婚問題上,母親的態度是堅決的。辦手續時,父親揹著雙手繞室徘徊,猶豫再三,幾次拿起筆又放下,連聲長嘆,律師見此情景問母親是否要改變主意,母親回答說,我的心已經像一塊木頭!對父母的離婚,張愛玲後來說,雖然他們沒有徵求我的意見,我是表示贊成的,心裡自然也惆悵,因為那紅的藍的家無法維持下去了。“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
離婚後,母親搬出自己的東西,住進赫德路公寓,父親也搬了家,在一條舊弄堂裡簡單安置了家庭。繼續抽鴉片,逛戲院,泡賭場。
張愛玲在校住讀,每逢週末回家,由父親的司機開車接送。在黃氏小學讀書期間寫了她第一個有完整情節的小說,是關於一個三角戀愛的故事,女主角因表姊插足,釀成了三角戀愛的悲劇, 憤而投西湖自殺。張愛玲利用課餘時間寫成這篇小說,用鉛筆記在一個筆記本上,在同學們中間傳閱,很得大家的讚賞。
1931——1932年
進入上海聖瑪麗亞女校讀書,愛玲很有音樂天賦,母親為她請了一位白俄老師教鋼琴。
母親與父親離婚後,再度赴法留學。臨行前去張愛玲住讀的學校看望女兒,她問了問張愛玲在學校的飲食起居,看著這個沉靜、內向的女兒,搖了搖頭,離去了。也許是從女兒的神情中沒有看出惜別之情而感到失望。張愛玲知道母親心裡一定在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點惜別之情也沒有”。
父親又一次因打嗎啡住院。姑姑張茂淵把他送到中西療養院治療。三個月後才康復出院,戒除了嗎啡的毒癮。出院後,全家搬到了康樂村十號的一所洋房,與張愛玲的舅舅離得較近,舅舅家孩子很多,張愛玲姐弟倆也常可以一起玩。這兩年間,每逢寒假,張愛玲都會自己剪紙,繪圖,製作聖誕卡和新年卡片,並從中選出最滿意的一張拿給姑姑,請她代寄給母親。有一年寒假,她還仿照當時報紙副刊的形式,自己裁紙和寫作,編了一張以家事為主要內容的副刊,還配了手繪的插圖。張廷重十分高興,有親戚朋友到來就拿給他們看,介紹說:“這是小瑛做的報紙副刊”。 。。
張愛玲年譜簡編(4)
父親為比張愛玲小一歲的弟弟請了一位六十多歲的私塾先生朱老師,朱老師待人很溫和,一次張愛玲從父親書房中照到一部《海上花列傳》,書中人物講的蘇州話看不懂,她便纏著朱老師用蘇州話朗誦其中的對白。張愛玲和弟弟每每被朱老師那吳儂軟語逗得大笑不止。並從此迷上了《海上花列傳》。
1932 年,張愛玲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於 1932 年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總第 12 期。這是迄今發現的張愛玲最早公開發表的作品。她在學校作了三首七絕,第二首《夏雨》經先生濃圈密點,“聲如羯鼓催花發,帶雨蓮開第一枝”,很得老師的讚賞。
1933 年
繼《不幸的她》之後,散文《遲暮》發表於《鳳藻》。
父親嫌學費太貴,鋼琴學習結束。愛玲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