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商量好的話,有點慚愧的說道:
“好教叔父大人知道,侄兒之所以想使宋,只是想增加見識,開拓眼界,看看宋國臨安。聽說那是南國一等一的繁華之地啊。”
“而且,出使也能快速積攢一份資歷。”
李桓這個回答並不冠冕堂皇,而是十分接地氣,也十分聰明。
因為這是很多金人想出使宋國最大的原因。
臨安是天下第一風流繁華之地,哪個人不想去?出使也的確能最快的積攢資歷。
李桓若是不這麼回答,反而顯得虛偽了。
“你這小子,倒是實誠!”李仁惠呵呵笑道,“俺準了!使團之事,本就屬於宣徽院管轄。若是聖上同意出使,就讓你當使團參議。”
“有了出使資歷,回國之後再回關中任司竹監,那就更合適了。”
李桓聽到參議二字,不禁有點意外之喜。
妥了!
而且還是參議官!
按照金宋時代的出使慣例,不算護送士卒,使團官吏正式人員有四十人。
正、副使各一人。正副使之下,就是參議或者判官,是使團第三號人物,參與使團大事,輔佐正副使,屬於使團大員之一。
按如今制度,金國出使南宋的使團,正使最低是五品官擔任,副使最低是六品官擔任,而參議最低是七品官擔任。
參議之下,就是五位都勾管,簡稱都管。這五位都管,一般都是八、九品的低階文武官員充任。
比如負責安全、統領使團衛兵的武衛都管,類似後世的使團武官。
都管之下,就全部是吏員了,分為上節、中節、下節,稱為“三節人從”。
李桓和雲裳的計劃,本來是拿到都管的使團職務。就算拿不到都管,最起碼也要拿一個上節。
可李仁惠一句話,直接讓他當參議,成為使團第三號人物!
這是因為,李桓的表現超出了預期,已經初步得到了李仁惠的信重。
“侄兒謝叔父大人栽培!”李桓很是激動的說道,“侄兒必不負叔父厚愛!”
他的激動,多半是裝出來的。
李仁惠笑道:“也是你自己機靈懂事,居然獲得僕散六斤的謀反證據,平白得了舉報之功。沒有這個功勞打底,你要當使團參議也難。”
“嗯,你如今住在哪裡?住的可方便?”
李桓道:“暫時住在開陽坊的移剌家。侄兒有幾十個隨從,他家專門撥了個客院給侄兒。”
“耶律府?”李仁惠神色玩味,“你是李家人,還是住在李家吧。明日就搬過來。”
“俺把東春院撥給你,這別院就在旁邊的嘉會坊,距離國舅府不遠,過來也方便。”
“嗯,東春院就只當送你了,反正都姓李。”
居然直接就送了一個別院!
還是在寸土寸金的中都城。
李桓當然不會拒絕,故意喜形於色的行禮道:
“長輩賜不敢辭!叔父深情厚誼,關愛有加,侄兒就不謝了。”
“但只孝心二字,侄兒必定念念不忘。”
李仁惠笑道:“你只要有孝心,那就夠了。明日晚宴,你也見見你叔母和兄弟姐妹。”
……
李桓心滿意足的出了國舅府,回到開陽東坊的耶律府,見到雲裳後一說,雲裳就笑顏逐開。
“司竹監使妥了,使團官員也妥了,還得了一個別院!”
“警察,你現在該相信了吧。”
李桓不解道:“相信什麼?”
雲裳言笑晏晏,“相信什麼?當然是,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娶妻娶得好,就能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