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皇莊等等一切非百姓所有的田地,全部沒收充公,而後統一再進行分配,以保障耕者有其田。
要知道,與地廣入稀的江北不同,江南地區,特別是湖廣江西地區受戰爭影響小,人煙稠密,耕地問題是一個事關生存的大問題,如果不進行改革,根本無法讓這些地區的百姓歸心。
十一月二十五,萬磊在原明朝戶部官員的引領下,來到了位於宮城北面的後湖邊,並乘小船入湖,來到了一個湖中小島上,這座小島之所以能讓萬磊親自過來,是因為這裡藏有明朝廷最重要的的戶籍檔案——《賦役黃冊》。
這一套黃冊記載了大明各地戶籍情況,其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等一切情況,並按從事職業,劃定戶籍,主要分為民、軍、匠三大類,是瞭解明朝民政的直接材料。
當然,這套黃冊中關於長江以北地區就已經做不得準了,不過江南地區的情況還是變化不大的。而萬磊翻這套黃冊,一是瞭解江南的人地情況,二是吸取明朝戶籍制度的優點,為大造大華民國戶籍做準備。
其實,大華民國雖然建國,不過很多事情還是草創初期,比如說耕地,沒有被徹底地丈量,人口也未進行過統一的登記,直白的說,萬磊也不知道自己治下究竟有多少人,有多少地,這對施政是有很大的不利影響的。
“大總統陛下,據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江南與江北登記在冊的耕地約為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七萬畝,約合六百七十四萬頃。在冊戶口為一千四百七十餘萬戶,口數為六千七百餘萬人,然戰亂連年,人口有所減少,各地口數也有所增減,不足為信。”管理後湖黃冊的是原明朝戶部侍郎吳溥,他對戶籍還算了如指掌。
“哦,大明朝的家當還不少嘛,只可惜明帝把人與地看成一人之私產,又不善於經營,即無提高地產之舉,又無便民之政,滅亡也屬咎由自取。”萬磊搖搖頭,按說幾億畝地養活上億人口都不成問題的,不過明朝卻只能養活幾千萬人,這明顯就是太行。
“大總統陛下所言極是,明朝是家天下,與天下為公之大華民國不可比。”眾明故臣有些尷尬地附和道,沒辦法,他們作為失敗者,還真沒有反駁的理由。
“先不談這些,先跟我講講這一大庫的黃冊是怎麼編制出來的?”萬磊邁步進了藏書的閣樓,就見裡面擺滿了木箱裝著的黃皮書,要搞出這麼多東西,肯定要費很大的力氣。
“是這樣的,早在洪武三年,洪武帝即已詔令戶部,清查天下戶口,其時四川、雲南、遼東尚未納入版圖,所以戶籍有所殘缺。到洪武十四年天下大定,洪武帝又命令全國各郡縣編篡賦役黃冊,賦出於土田,役出於丁口,土田丁口皆歸於戶。”
“此總計土田丁口的戶籍冊共造4份,上送戶部,而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因送戶部的冊子表面用黃紙,所以叫‘黃冊’或‘戶口黃冊’。朝廷依黃冊向子民徵收賦役,因此又可稱為‘賦役黃冊’。”
“黃冊第十年編造一次,第一次是洪武十四年,第二次是洪武二十四年。由於連年戰亂,本於建文三年的編造無法完成,所以離現時最近的就是洪武十十年的冊子。”吳溥滔滔不絕地講解著。
萬磊隨手拉開一個書箱,從中撿出一本蒙灰的黃冊子,開啟一看,裡面寫明每一戶的人口數、姓名、性別、年齡、與戶主的關係、田地數、坐落地點、應交稅糧、房屋型別、間數、牲口頭數等,可謂是無所不包,隨便一翻就能知道各地百姓大致的生存情況。
不過,這種記錄也只是停留在書冊上,具體情況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萬磊也不會傻用以這些記錄為準,不過地畝數的統計還是**不離十的,畢竟洪武年間吏治很嚴,弄虛作假的官員肯定沒有。
“大華民國以後也要新造戶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