靼人卻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頻繁的南下,以小部隊時聚時分襲擊西京所屬的部落,手段也更加殘酷,往往是人過後,青壯男女被擄走,牲畜全無,營地變成一片火海,將要收穫的田地成為灰燼…
第六十五章 冬雷行動
() yīn山山地區西起黃河後套平原以北,東至多倫,由yīn山、大青山及察哈爾低山丘陵組成,包括了西京道北部、上京道南部的部分地區,這條東西向的山地形如屏障,在氣候和農牧業生產上形成了一條重要的自然分界線。
白韃靼在遼國時期便遊牧於yīn山長城一帶,他們中部分貴族自稱是沙陀後裔,奉唐末五代時的晉王李克用為先祖,因此又自詡為晉王‘沙陀雁門節度使’的後裔,視yīn山一帶為其故土。
白韃靼人主要經營畜牧業,少數人從事農耕。遼在他們的領地設定了驛站,開闢了通往漠北的驛路,又設榷場、和糶所和官倉。因處於交通要道,官民貿易發達,形成了一些城鎮和村落,已有些簡單的冶鑄銅鐵的手工業。因處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間,許多人通曉多種語言文字、文化水平較高,有人專以充當通譯人為業。
他們先臣屬於遼,金滅遼後,又臣屬於金,在這混亂的幾年年,又吸收了一些從西域內遷的回鶻人、亡遼的契丹人,以及鄰近的漢人和西夏人,稱雄於yīn山一帶。而趙檉的第一步計劃是恢復西京舊界,以yīn山作為屏障,免除北方的侵擾,同時作為向西、北擴充套件的前進基地,因此他制定的戰略必然和白韃靼的活動區域發生碰撞,衝突不可避免。
幾仗打下來,趙檉並不滿意,眾將也覺得憋屈,一種大炮打蚊子有勁兒使不上的感覺,韃靼人的搖擺不定,忽東忽西的遊擊,讓西京軍難以捕捉敵人,只能被動的追擊,或者是將軍隊佈置於重點地區防守,難以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
趙檉明白敵人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採用游擊戰術對付自己。說明韃靼很明白他們遇到了強大的敵人,戰術選擇也是正確的,這是弱者對抗強者、顛覆秩序唯一可行的辦法。而他們作為強者的一方,儘管優勢明顯,但是要取得反游擊戰的勝利也絕非易事,短時間內將他們全部殲滅也十分困難。
痛定思痛,面對新的敵人。趙檉知道自己要改變戰術,作為前世的特種兵,游擊戰和反游擊戰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而現在韃靼的游擊戰術還處於最初的原始階段,依靠生活和生產中的本能在戰鬥,與後世被髮揚光大的游擊戰豐富的戰法和理論還有著很大的差距。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根據游擊戰理論。游擊隊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根據地,即需要當地民眾的支援。成功的關鍵在於消除、削弱民眾對游擊隊的支援,使游擊隊失去情報支援、生活保障及人力來源。為取得游擊戰的勝利,既要在軍事上擊敗游擊隊,也要用盡一切手段阻止民眾和游擊隊的聯絡。失去民眾支援的游擊戰就難有大作為,也無法達成最終目的。
反游擊戰的制勝機理,在於戰術運用的非對稱xìng。游擊戰的一大特點就是以人數優勢彌補武器的劣勢。具有足夠的兵力優勢,也成為反游擊戰成功的必然要求。即集中利用己方所有優勢,攻擊游擊隊的薄弱環節。經常是以打正規戰的方法組織作戰,缺乏足夠的兵力優勢只會使部隊經常被動挨打。
在經過慎重的考慮後,趙檉決定調動忠勇軍,集中西京禁軍各部於德州、東勝地區。當前處於前線的克虜軍兩個旅及禁軍五千人轉入防守,以護秋為第一要務,不再主動出擊攻擊敵人。在要道上築壘屯兵防守,同時抽調克虜軍兩個營作為機動部隊,隨時支援被敵軍攻擊的堡寨,待秋收完畢,大軍到達後再全面轉入反擊…
在西北秋季只有短短的一個月,進入九月天氣驟然變冷,江河結冰。高大的yīn山山脈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