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飽和,而且堡內還要留一些地方出來做公共建築,比如建一些廟,戲臺,牌坊,軍功廟祠之類的。如果這些人全部進入堡內居住,肯定是非常的擁擠。
劉衍讓堡內的工匠們沿著王家莊外規劃了幾片土地出來,沿著堡的外面建了幾個營房,等以後錢糧多了,人口多了,再考慮建個新堡牆吧。
劉衍發下通知,讓各哨墩軍每天加強訓練,餘者軍戶仍是繼續開墾土地,餵豬種菜,曬鹽場和肥皂工坊、酒坊、火器督造處、兵甲督造處等工坊也是一樣加班加點的勞作著,嗎,價效比,在劉衍治下的軍戶沒有一個人可以偷懶。當然,劉衍給予這些軍戶的工錢待遇也是更好的,遠比其他百戶所要高出不少,所以各處的軍戶百姓雖然勞作辛苦,可是卻沒人有怨言,每個人都在盡心盡力的做事。
來自後世的劉衍當然知道根據地的重要,眼下剿匪所得是可以養一些兵馬,不過當有一天外需疲憊時,養兵養人的錢糧就需要自己地盤人口帶動了,所以自己土地的經營不能鬆懈,不論是曬鹽場、肥皂工坊、酒坊,還是火器督造處、兵甲督造處,都要繼續發展壯大,人口也是多多益善。
而就在劉衍一面派兵剿匪,一面開始收容災民、流民的時候,隨著王家莊各處人口的增長與名氣的悄悄傳揚,有一些商人找到了劉衍,希望能讓他們在大盤堡和王家莊內開設店鋪。
不說現在大盤堡、王家莊堡內土地緊張,就算這些商人在堡內買地蓋房可以讓劉衍賺一些錢,劉衍也不稀罕。
對於明末的商人,劉衍一向是滿懷戒心的!九邊各鎮許多商戶都是建奴韃子的細作,就算不是細作,也經常向他們通風報信,提供情報,萬曆末年的鐵嶺、開源、撫順、遼陽等地陷落,就是壞在內賊的開門應和上。
劉衍可不希望這樣的命運有一天出現在自己王家莊內。
不過有些商人販賣的貨物又是自己需要的,劉衍經過仔細的考慮後,決定實行審驗制,建立商人市籍制度。
劉衍規定這些商人只許在大盤堡和王家莊外圍修建店鋪,沿著大道兩側買地設店,而且需要拿著自己的戶貼向王家莊百戶所申請市籍開業保證書,登記批准後,方才取得在堡外居住的權利。同時這些商人還要向劉衍交納一定的租稅,才準在城外建立商店,從事商業販賣等經營業務。
這種商人市籍制度曾在明初實行,不過到了明中期、明後期後,這種市籍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
而且大明各地官商結合的現象非常普遍,可以說官就是商,商就是官,特別是那些東林黨人,更是如此。許多大商人都是官員家族子弟,在朝中甚至有他們的代言人,比如晉商,京商,徽商,就算各地的中等商人,也普遍與當地官吏鄉紳有著密切的聯絡。
劉衍對此更是深惡痛絕,認為這是此時時局崩壞的原因之一。況且大明的商稅非常底,明初就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萬曆十年又有規定,鋪行下三免徵稅契,買價不及四十兩及典價,一概免稅。買價至四十兩以上者,每兩止稅銀壹分伍厘。
所以明朝的商人負擔是非常輕的,再加上官商結合,所以明末的商人勢力高漲,囂張非常,動不動就罷行罷市,以此要挾官府。
劉衍的事業雖然剛剛起步,但是也要防患未來這樣的事情出現,晉商之事更讓劉衍心生警惕,那些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賣國求榮,其道德之敗壞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所以劉衍要對商人們嚴格管理,每幾個月定期稽核,這事情就交給趙民去辦了。趙民本就是書吏出身,又在王家莊百戶所這麼多年,對這些事情還是精通的。
此外隨著這些商人的到來,也觸動了劉衍的靈感,王家莊各處隨著軍戶人口的增加,對各樣的食鹽、布匹、藥品、茶葉、茶油等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