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準備攻城的訊息傳來,群臣集體震動,他們不約而同的直接來到皇宮懇求趙昚停止無謂的掙扎,接受明軍的要求,避免臨安城重蹈當年開封之覆轍。
他們痛陳當年開封被攻破之後城內人等的悲慘遭遇,請求趙昚理智對待這件事情,不要和明軍死戰到底。
他們深深的記得當年開封城內發生的事情,記得除了皇室蒙難,他們這些大臣也沒好到哪裡去。
絕大部分大臣都被搜刮了全部的財產,還有一部分倒黴蛋因為和皇室的關係太近,從而和大量皇族一起北上遼東苦寒之地,受盡屈辱,死在當地,再也沒有返回故土。
這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如果明軍真的攻城,而宋軍真的受不住,他們就會重蹈覆轍,成為永遠的笑柄。
因為明國已經取代了金國,擁有金國全部的國土,也掌握有遼東苦寒之地,想要把他們流放到傳說中的五國城,一點也不難。
利益受損,他們不能忍耐。
他們不能也不敢把自己的命運和家族的命運寄託在一位剛剛登基的皇帝身上。
誰敢相信這位皇帝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所以不單單是當朝文武百官了,現有的皇親國戚,趙構沒有帶走的後宮嬪妃,還有那些之前被明國送回來的北宋宗室們,全都哭著喊著跑到皇宮裡請求趙昚保住臨安,不要讓臨安遭到戰火損傷。
他們哭著喊著,聲音非常悽慘,聲勢非常浩大,把趙昚辦事的宮殿堵得水洩不通。
內裡是請求趙昚審時度勢的宰輔們。
外邊是哭喊著求他投降的統治集團。
史浩孤獨的站在另一邊一言不發。
趙昚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
包括曾經堅持抗擊的主戰派們,曾經上書給趙昚讓他堅持抗擊的主戰派們也有大部分熄了火,不再言語。
事到臨頭,這些“硬骨頭的主戰派們”還是非常惜命的,不約而同的閉嘴,甚至有一些人還混在請求趙昚投降的官員群體中一起起鬨,給趙昚施加巨大的政治壓力。
這巨大的政治壓力幾乎摧垮了趙昚,讓趙昚痛苦不堪。
當他知道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們都在懇求他不要繼續抵抗下去的時候,深切地感受到何為【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苦楚。
被金國和秦檜一黨打斷了脊樑骨的官員們終究沒能重新挺直腰桿子,在明國大軍的威懾之下,跪下了。
滿朝文武百官,只剩下三個人依舊頭鐵上書表示要和臨安城共存亡,甚至請求登上城牆抗擊敵人,守護大宋的尊嚴。
這最後三份堅持抵抗的表奏在很多人看來可笑的很,毫無意義,但是在趙昚看來,這是他心中最後的安慰。
司農寺主簿韓元吉。
敕令所刪定官陸游。
中書舍人虞允文。
這三個名字被趙昚記住了,這三個人讓趙昚明白滿朝文武雖然多位貪生怕死之輩,但終究還是有願意挺直腰桿做人的官員存在的。
然而,僅僅只是三個人,並不能支援趙昚繼續抵抗。
他甚至可以想到,這是群臣的最後通牒了。
作為一個剛剛登基的還沒有穩固勢力支援的皇帝,除了史浩之外他並沒有其它的鐵桿支持者,現階段他的皇位其實是不穩的。
尤其在這個時候,趙構不在,沒人為他撐腰,如果他一意孤行,真的到了危急時刻,極有可能引發宮廷政變,從而失去皇位。
疲憊到了極點的趙昚終於支撐不住了。
事實上這就是群臣的最後通牒。
儘管楊存中作為代表的軍方勢力沒有表態,還守在城上,擺出一副要和明軍決一死戰的態勢,但是如果群臣都想要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