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歐根尼號,自己也回到歐根尼的指揮室,這時候艾博坦的分析結果已經完成,根據苫卡星的海洋資料,艾博坦計算出海底光源的直徑,至少超過五百米,這說明這座海底設施,應該不是潛水類載具,對於深度只有兩千米的海洋,沒有必要使用這麼巨大的潛水載具。
留在苫卡星的機械體大軍,足有七千多萬,而且當它們全部固守大氣層之後,就算異族派遣大量戰艦圍剿,也要耗費很長時間,大氣層中雙方的速度都受到限制,殺傷效率也會同樣降低,艾博坦預測,如果機械體不再用自殺式的攻擊手段,足以堅持三十個小時以上。
相比之下,潛入兩千米的海底,對於機械體來說,卻是個難題,就算有艾芸這位設計師在,想調製出水下單位,也不是幾天時間能完成的,幾個人幾經探討,最後採取一種折衷方案,讓機械體星球的地面集團軍,採用手工方式封裝防水探測器,然後交給加裝到機械體上面,這樣的設計雖然沒有水下戰鬥力,但是能保證探測器在機械體進水之後還能工作,投入睡下後,只要不被異族機會,就能自然墜落到海底,取得海底異族造物的情報。
另一方面,這次意外也讓指揮部認識到,缺乏能夠水下行動的機械體分支,這對將來與異族的交戰十分不利,但是目前十三顆機械體星球,都是無大氣環境,根本沒有液體湖海存在,機械體無法進化出水下單位。
對於一顆星球來講,能夠擁有液態水,這代表這顆星球已經具備產生生命的環境,能夠也液態水,說明它的溫度必然在零度到一百度之間,並且還會有充裕的大氣層,才能保證這些液態水不會被蒸發,逸散到宇宙空間中。
聯邦境內的有水行星,都是有人居住的殖民星,艾芸在星圖上搜尋很久,才在距離指揮部二十多光年的一個星系中,找到一顆擁有液態甲烷的無人星球,艾芸設定好機械體的進化方向,灌入數千臺原型機中,然後派出一支艦隊,前往該星系投放,因為機械體從未有過液體環境下的進化方案,艾芸估計,至少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機械體群落,才會產生第一代水下單位,形成戰鬥力的話,所耗時間還要更長。
這只是應對將來的一個預留手段,對於目前苫卡星的戰局沒有絲毫幫助,指揮部動用三顆無人星球的集團軍,手工組裝了五萬臺潛水型探測器,機械體又把這些探測器加裝到飛行單位身上,全部完成後,時間已經過去十幾個小時,這時候,其他七個戰區有三處已經結束戰鬥,擊毀異族戰艦一萬餘艘,剩下的四個戰區,有兩個戰區戰況膠著,另外兩處也快要取得勝利。
從其他星域戰區對比,就能看出苫卡星的特殊,那些戰區無論異族戰艦佔據上風還是落後,從未見到異族的增援行動,哪怕是母艦被擊毀,異族也沒有進一步的反應,而在苫卡星,異族艦隊不計傷亡的防守,幾小時內就趕來的援軍,再次說明苫卡星的重要,它蘊含的價值,絕對要超過一艘異族母艦。
對於這一點,指揮部幾個人都有同樣的認識,從苫卡星撤離十一個小時後,機械體終於完成水下裝備改裝,指揮部下令,再次進入苫卡星系,同異族爭奪星球控制權。
為了防備異族破壞跳躍通道,造成人員傷亡,仍舊採用機械體先行的戰術,無名星系一次開啟三條跳躍通道,先投放兩千萬普通戰鬥機械體艦隊,來保證通道安全。
為了更好的支援戰場決策,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