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算是正式併入大明瞭,那麼接下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安南的未來怎麼佈置?
解縉作為文淵閣學士,此時不得不發言了,他摒除掉了心裡的雜念,冷靜一想,旋即道:“陛下,安南諸侯林立,也正是屢屢叛亂的誘因,因此,朝廷想要在安南長治久安,就必須廢黜從前的封地制……”
說到封地制的時候,解縉深深地看了郝風樓一眼。
顯然,眼下安南最大的封地和郝家有很大的關係,這裡頭到底有沒有指桑罵槐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郝風樓壓根就沒理會他,對他的話置之不理。
解縉又道:“所以,應當在安南推行行省制,調遣官吏,使地方父母,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如此,假以時日,安南才能長治久安……”
所謂的行省制,無非就是將安南分為幾個行省,再在行省的基礎上設定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督指揮使司三司,同時再將行省化為為府、土州、土縣數等,派遣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另外再在這重要的三司基礎上,附庸學政、轉運等衙門,最後形成一個穩固的統治基礎。
……………………………………………………………………………………………………………………………………………………
第二章送到,開始要構思後頭的劇情了,今天這一章寫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一遍遍的廢掉,最後勉強是接受了現在這一章,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劇情都很重要,涉及到了後頭的劇情,所以今天只好兩更,老虎必須冷靜想一想,把所有的故事捋清,明天當然是三更,今天抱歉了,希望大家能諒解老虎。(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一章:巨大的利益
歷朝歷代以來,郡縣制經過無數次改良,最終到了大明的三司行省制之後,這個制度其實已經趨近完善。
太祖皇帝乃是制度論者,他一直信奉,只要自己制定出一個完美的制度,那麼後世的子孫蕭規曹隨,朱家的江山便可傳諸萬世。
歷朝歷代,幾乎每一個皇帝,自秦始皇開始都專注於制度,絕大多數人認為,只要有一個完善的制度便可萬世一系,尤其那秦始皇焚書坑儒,收繳各國兵器,推行郡縣一般,無論前者如何失敗,可是後世之人總是對此熱衷無比。
不得不說,制度完善到了此時的程度也算是公德圓滿。郡縣的官員盡是流官,而流官到任,要施政,就不得不取得本地士紳的支援,州縣之上是知府,知府之上是三權分立的佈政、提刑、都指揮使,各自分管民政、刑法、軍事,各不統屬,相互制衡。同時,朝廷在行省,還設有巡道的御使,御使並非常駐,而是臨時派遣,幾乎和地方上沒有瓜葛,這些御使,多半又是年輕的官員,不受官場上暮氣的沾染。
而在朝廷,制度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部堂的首長本是位極人臣,可是部堂之中,設給事中,給事中官小,卻有封駁聖旨,彈劾部堂大小事務的權利,朝廷的政令,由文淵閣和翰林這些清流為主的官員參與討論,再令御使進行監督。
一切都在制衡,品級高的官員。治理一方,卻受低階的官員鉗制,軍事、民政、學政、戶政等權利。整個大明的朝廷,沒有一個人能夠一言而斷,即便是堂堂的解縉,也有可能受到清流的抨擊。
所謂以文抑武,以上御下,再以下克上,文武之間。內廷與朝廷之間,清流與部首之間,朝廷與地方之間。民政與軍政、學政、軍政之間,地方派系與督查之間,貓吃老鼠,老鼠吃象。
這個制度堪稱完美。這也是解縉的底氣。在解縉看來。安南雖然效仿大明,可是依舊有尾大不掉的殘餘,以至安南境內殘留了許多的封臣,只要將大明的制度套在安南這個不毛之地上,大明便能實施有效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