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愛國守土、善於治軍,確實算得上是大總統的上佳人選。這些方面孫某也自愧弗如。
“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袁項城對於權力的迷戀遠超於常人。傳聞他在戊戌變法期間曾向榮祿告密,致使西太后政變、光緒帝被囚、維新失敗,這才有了他後來的飛黃騰達。雖是傳聞,卻也能見出袁項城幾分本性來。至於後來褫職被貶、歸隱洹上,只怕沒讓他見識到**的淫威,卻更讓他意識到權力的重要。民元前後他同情革命、贊成共和,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他借重革命奪取權力的幌子,倒和他穩健改革沒有半分關係。
“正因為他極端迷戀權力,所以不滿清廷高高在上,最終逼宮使其遜位,使得昔日帝后成為紫禁城中落魄母子;所以不滿黎黃陂與自己並駕齊驅,最終藉機誆他入京,使得昔日副總統成為瀛臺悽清囚犯;所以不滿國民黨到處指手畫腳,最終才有南征平叛之役,使得昔日革命元勳成為扶桑流亡政客。近一兩年來我們新中國黨在國會和內閣中對他多有束縛、處處分權,可以想見,他日必然成為他剷除的目標。至於咱們派兵入閩,只不過是讓他找到了一個爆發的契機罷了!”
湯壽潛問道:“那另一個方面呢?”
孫元起道:“另一個方面應該歸結為制度或文化。蟄翁你說袁項城曾備受**荼毒之苦,所以應該同情革命、贊成共和。其實自商周秦漢以來受**荼毒之苦的人還少麼?遠則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近則朱元璋、李自成,他們一旦翻身做主,誰還不是想著自己做皇帝、家天下?又有誰想過同情革命、贊成共和呢?這就是中國幾千年的制度或文化造成的,民眾意識裡總覺得但凡國家總得有個皇上,否則就國將不國。當然,**獨裁、民主共和沒有優劣對錯之分,只有在某個階段、某個時期哪種制度更合適之別。”(未完待續。。)
ps: 這一章寫得倉促,不滿意。抱歉!!
四六六、見說南行偏不易
見湯壽潛面有異色,孫元起急忙擺手道:“蟄翁莫要誤會,孫某雖然年來日日忙於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但從來沒有稱孤道寡的念頭,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湯壽潛面色這才稍稍平復:“難道百熙覺得當下這個時期不適合民主共和制度?”
孫元起道:“之前袁項城曾與我有一番深談,他問我辛亥革命以來國家形勢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呢?他的答案是更壞了,因為辛亥革命之後中央威權喪失、各省主張自治、國會處處掣肘、世道人心敗壞等等,致使民心躁動、地方割據、國防疲弱,完全就是王朝末世、帝國黃昏的徵兆。所以他主張暫停學習效仿東西洋的各種事物,不要高談闊論東西洋的各種制度,先必須維持國家穩定局面,然後我們再根據國家實際,適當借鑑東西洋的制度理論,一步步解決民生疾苦。
“袁項城雖然是一時憤慨之言,但他指出的問題和提出的見解卻令人深思。要我說,民主共和制度好麼?好!民主共和制度是否有用?有用!但當下是否適合採用民主共和制度呢?這卻很難回答,因為不是所有好的、有用的東西都能放助四海而皆準的。好比千年人參、萬年靈芝,對於某些病人來說是扶正固本、養生續命的良藥,但對於另外一些病人很有可能就是勾魂奪魄、見血封喉的砒霜!
“中國經歷數千年皇權統治,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獨斷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陡然採用民主共和反而令人不知所從。另外咱們現在採用的制度既非本土孕育的產物,也非深思熟慮的結果。純粹就是當初孫逸仙等人為了故意拘攣袁項城,拍拍腦袋想出來的主意,所以政府北遷之後,內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