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當面表態投身為家將後,劉曄便賜其名才是為表字,脫去賤籍,得封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倒是劉曄與毛玠閒聊中,得知曹操如此設定覺得極為合適,使謀士可於軍中常出計略,同時亦有職在身。於是便直接拿來用之。
對於這次冒嚴寒進兵北平,劉曄心裡是有底的,可其他人沒有!但他初登大位,劉虞沒有干涉,其它人自然不會出來說道,所以並未遇到什麼大的阻礙。如今見到欲引為心腹的戲志才如此擔心,劉曄趁著忙裡餘閒,當然要叫來細問一番了。
以為主公此次進兵會否太過冒險?吾軍最強處在於重騎兵之利,然則此時天寒地凍,馬匹不行,故而此番出兵全為步卒,且攻城器械並不充足齊備,若是公孫瓚真敢攻來,只怕後果難料……”
戲志才有此想法顯然不是一時半會,只因初投,還不全知劉曄心意,故不敢在他決心極為堅決時表示反對意見,而現時劉曄親自問起,那他便順勢說出,一儘自己謀臣本份。
才顧忌是為正理,只怕許多將士官員亦有此想法。汝為謀士,卻更需得知己知彼,這樣謀劃才能全面得宜。汝新投不知我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性情是否切實,吾自不怪你。以後不需存著顧忌,有何疑汝直問於我便成,事後再提反而招人閒語。”
劉曄明白戲志才的顧慮,他卻不遮掩什麼,直接將話題明說,讓戲志才感動之餘又加幾分敬畏,然後再細說道:
“確如你所言,此次兵並非萬全,但吾確有九成把握能竟全功!北平城內底細,趁著鄒丹等人未曾退回時,吾已派細作探明,如今更留於城內作為內應。吾如此迅兵來攻,顯然他們是沒有預料和充分準備的,值此大敗潰退,軍心不穩,內部亦有不少矛盾情況,吾大軍壓進,再以心戰為上,強攻輔之,最後明言招降,敵軍必破!”
對於敵方願不願意投降,劉曄是有足夠把握的,先後兩次對公孫瓚部曲勝利後招降納叛過程中,聞聽劉曄之名,普通士卒皆願歸降,問之則以其“名聲早傳,屬下兵士糧餉充足,比別處高了好幾成,更有安平地方之能”答之。
其餘地方無論百姓與軍士嚮往他屬下並非現時才有,前後共七年時間的影響,這個觀念早就根深蒂固。
因著此事,張飛與典韋兩個私下裡並少來稱讚劉曄高瞻遠矚,當初不顧許多臣屬反對,幾次提高服役士兵待遇的英明。其實張飛他們還沒有想到一點,劉曄名聲傳播的如此順利,那些商人是功不可沒的,他們來往於代郡,將其中情形雖不知全貌,但各自心中有著猜測,於是輾轉各地皆有傳說,這才使劉曄之名於幽州大顯徐州也有所耳聞。
“原來如此,平以為主公是否還有一點未言全,便是若此戰拖到開春以後,則敵軍心平復,蓋難破之?”
戲志才眼前一亮,瞬間便明白緣由,同時腦中也閃過這等想法,不敢再埋在心時揣摩,反而直接問於劉曄,顯然他已漸漸摸清劉曄行事風格。
“哈哈!志才果真智高於人,知一而舉三也!不錯!確有此因,汝卻是隻知表面,不知根本,這也是你不懂整體軍事戰略原因了,我自向你解釋一番:幽州現今南方公孫瓚四萬人馬退兵易京,牢據涿郡大部,而北邊則有近千里長城,需得兵員守備塞外狄夷之族,東邊便是鄒丹三萬軍隊所據右北平,遼西,而緊臨他的,便是長城外的遼東四郡,此處由於公孫度尚算精明幹才,更有許多中原百姓士族為避戰亂遷往,人口應有近百萬眾,軍隊近十萬。”
劉曄見戲志才能一點就通,並且知機詢問,當然心下高興;詳細解釋道:“如此一來,志才可細想之,現今吾治下幽州六郡便各處強敵環伺之中,而鄒丹又為公孫瓚心腹,若任其穩定形勢,稍後兩方協調來攻,那便極可能使兵員並不充足之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