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年產鋼鐵量131萬噸提升到了1903年的年產鋼鐵量511萬噸,花費了23年的時間;法國從1897年的年產鋼鐵量134萬噸提升到了1923年的年產鋼鐵量的530萬噸,花費了26年的時間。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資源儲備量大大提升,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等歷史性原因,中國的資源儲備戰略在一定程度上落後於世界發展水平。
1978年,在一代偉人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國際環境也開始發生改變。1991年12月25日,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一切職務,同時宣告前蘇聯正式解體,存在了69年的前蘇聯宣告成為歷史。前蘇聯的終結,標誌著著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只剩下了美國一家,而國際環境也日趨多元化。而在這一時期,亞洲經濟開始迅速崛起,併成為新興的經濟體,開始改變世界格局。此時,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正確方針的指引下開始昂首闊步地向前邁進,中國的戰略資源儲備也開始步入飛速發展時期。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黃金儲備量已經達到了噸,較此前的600噸黃金儲備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六大黃金儲備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與世界強國之間的差距依然很大。比如說,世界黃金儲備量最大的美國有噸的黃金儲備量,幾乎佔據了世界上75%的黃金資源,而正是美國人手中掌握了可以隨意操縱世界黃金價格的黃金儲備量,所以美國人敢於隨心所欲地變動黃金的價格,透過價格差掠奪更多的世界資源。
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受中國經濟異軍突起的影響,世界上開始流行“中國威脅論”,那些曾經瘋狂地掠奪過中國的列強們想進一步打壓中國,消除所謂的“中國威脅的壓力”,這必然會在資源爭奪上對中國形成圍剿之勢。所以,進入新世紀的中國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資源戰爭,這次資源戰爭不同於以往的資源戰爭,因為這場資源戰爭是在資源日益緊缺的形勢下開始的。換句話說,當前的這場資源爭奪戰是中國輸不起的“最後一戰”。倘若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主動權,那麼此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必將受制於人。
隨著當前世界形勢的變化,中國周邊的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也加入到了亞洲新興市場上的資源爭奪戰中來了。尤其是印度發展迅速,已經開始和中國產生了非常激烈的競爭關係,再加上兩國之間一直存在著歷史性矛盾,所以中印兩國之間的競爭已經日趨白熱化。比如說,在引進世界加工型企業資源上,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著很強的勞動力資源,因此兩國在如何引進世界加工型企業資源的問題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但是,由於中國在人員培訓速度和企業生存環境等各個方面做出了更為先進的戰略部署,因此“中國製造”開始聞名全世界。從中國和印度的競爭中可以看出,只要中國能夠認真做好資源儲備戰略的準備,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努力發展科教興國的決策性戰略,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就能夠取得這場資源戰爭的勝利,因為一切戰爭歸根到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只有人才資源才是最終的決定力量。
4.大國崛起最需要的不是現金,而是戰略資源的儲備(1)
在當前這個“資源為王”的年代,現金已經不再成為各個國家作為儲備的主要資源,因為日益稀缺的資源已經完全脫離了貨幣的載體。而作為當前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要想實現高度崛起,就必須儲備戰略資源而不是貨幣。
不論一個國家的面積多麼廣闊,實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