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改動中,作為女性超級英雄。“黑寡婦”的性別特徵將在影片中卻被無限淡化。
雖然不時會出現她倚靠女性身份獲得一些工作便利的場面,但作為“復聯”中的固有成員。她的堅毅和表現會戰勝性別本身,讓人很難意識到,這個與一眾“地球上最出色的男性”工作和戰鬥的人物是一個異性。
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標準的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她從來不是某個人的附庸,或者是“女友”這樣的身份。
甚至於僅有的被拯救,也是出於夥伴間的互相幫助而不是劇情推動器。
美國隊長可以說是漫威下一階段計劃的重點。而且真要論及人氣,史蒂夫?羅傑斯在六人中僅次於託尼?斯塔克,他不但是復仇者存在的關鍵人物,也是能將其他成員團結在一起的核心。
重要的是,他在北美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毋庸置疑。
從誕生伊始。美國隊長就是當之無愧的美國精神的象徵——正義感、使命感、道德感,堅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完美,卻讓美國隊長無比的孤獨,他身上的“神性”太強,幾乎壓過了“人性”的存在,而他在冰封70年後重新甦醒,面對物是人非的一切,那樣的孤獨與迷失,幾乎可以動搖一切人。
孤僻、畏懼與人群的交流是在離群索居之後的必然反應,但美國隊長只會默默的、安靜的掙扎著,尋找自己在新的世界的責任與歸屬。
他的痛苦和他的孤獨一樣是沉默的,正是“復聯”這個團隊的存在賦予了他新生,在迷茫和孤獨之後,美國隊長會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完成從“超我”迴歸到“自我”過程,他不盲從也不喪失對人的信賴,領導氣質會在杜克的設定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相比於美國隊長,綠巨人也同樣是孤獨的,但他的選擇並不是融入人群,而是遠離人群,他的孤獨來源於過度膨脹的“本我”,而他本人所存在的“超我”,則對於肆意妄為的“本我”的壓倒性優勢,感到痛苦和掙扎,這形成了一個無比矛盾而具有毀滅性的綠巨人。
雖然布魯斯?班納平日裡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博士樣子,但他的內心始終咆哮著憤怒的綠巨人浩克,在理智與本能的拉鋸戰中,綠巨人常年處於這樣憤怒且痛苦的境地,而這樣不為人所理解的孤獨,也使得他很難真正的把自己視為一個人類,他一直搖擺於自我認知這一環節,對於自我的懷疑和分裂使得綠巨人更加危險。
不過,杜克不會對綠巨人過多的著墨,他只會是復仇者聯盟的拳頭。
時間緩緩推進到了2011年的9月份,受到奧斯卡光環的籠罩,杜克的前一部影片《地心引力》經過漫長的放映之後,終於在這個月同時退出了北美市場和海外所有的電影市場,在長達接近十個月的放映中,這部影片既經歷了票房突飛猛漲的階段,也有後期乏人問津的局面。
但影片的最終票房依然是驚人。
最終,《地心引力》以北美3億7126萬美元和全球8億6894萬美元的成績,結束了自己的院線之旅。
雖然由於影片的製作成本、宣發費用以及奧斯卡公關加在一起的投入太高,票房剛剛能收回成本,但憑藉周邊版權實現大規模的盈利,也不是什麼難事。
相比於因為時間緊張導致成本劇增的《地心引力》,《復仇者聯盟》的總投入要低了不少。
影片的總製片成本最終劃定在2億美元,其中除去演員片酬這一恐怖的支出外,最大的投入依然是特效製作,上半年才成為杜克名下資產的工業光魔,理所當然的承擔了這部影片的特效製作。
除去舊金山本部的數個特效小組外,工業光魔的在印度、倫敦和新加坡的分公司也將承擔影片的很多渲染工作。
在杜克籌備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