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春君,如此說來,你是同意與秦國合作圍剿趙楚兩國軍隊了?”
張機一臉笑意地看著識相的雁春君。
雁春君遠比他想得要容易上套,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羅網對於雁春君這個人的分析是,貪財好色戀權,但在大體上仍舊遵守燕國律法。
而且,哪怕雁春君已經和燕丹有些水火不容了,但對於燕丹在燕廷內安插心腹的行為,雁春君大多卻並沒有阻攔。
掩日的分析是,雁春君心裡還是有著燕國的。
也許雁春君心中也曾如燕丹一樣有過熱血,有過宏圖大志。
就像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過想當昏君的君王,誰不是即位後一心宏圖偉業,卻最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堅持下去。
也不排除雁春君明白,燕國富強,他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但無論因為什麼原因,雁春君都沒有阻攔燕丹安插心腹,甚至在暗中退讓了不少。
所以,原以為要說服雁春君與秦聯盟,要費上一番口舌,但卻沒想到雁春君很爽快地便答應了。
“自然,此次出兵,本就是因為趙國脅迫。”
雁春君的聲音中充滿怨念,趙軍進駐燕趙邊境,隨後龐煖再入薊城“客客氣氣”地遊說了他的兄長,燕國這才會參與這次合縱。
否則燕國有什麼出兵的理由?
須知,燕國與秦國之間,相隔何止千里?
而聯軍若勝,燕國不僅分不到半寸土地不說,還可能面對一個更加強大、且矛盾重重的趙國。
所以,燕國從初次參加合縱開始,要麼暗通秦國私下籤署和議乃至盟約,要麼便是渾水摸魚,出工不出力。
相比一個無論勝敗都會拿燕國開刀的趙國,雁春君更願意相信一個即便獲勝,也未必能滅亡趙國從而和燕國接壤的秦國。
“只是,本君雖是燕軍主將,但畢竟軍中還有副將。”
說著,雁春君看向了燕丹。
從剛才燕丹的表現看來,燕丹並不支援燕軍臨陣倒戈,而是傾向於按兵不動乃至悄悄撤兵。
燕丹雖然人品有些卑劣,但才幹和眼光也是有幾分的。
燕軍按兵不動乃至悄然撤兵,最多是留下一個怯戰的說法,聯軍無法怪罪燕國。
但燕國若是臨陣倒戈,與秦國前後夾擊圍剿趙軍和楚軍,那便是堂而皇之的背叛,與各國都交惡了,從此以後便只能與秦國交好。
“太子所慮,我亦知曉。”
張機提前做過了功課,這個前後夾擊的計劃都是和王齮、楊端和、蒙驁等人共同商議過的,是對秦國最有利的。
但張機也同樣請眾人站在了燕國的角度上考慮,推斷出了燕國可能擔憂的問題。
“燕國與趙國,有深仇大恨,出兵報仇,有何不可?”張機將手點在了輿圖上的鄗代之地上,“為國報仇雪恨,為、粟腹、卿秦、劇辛等多年來戰死在這塊土地上的大臣報仇,有何不可?”
“再者,趙國若慘敗,又怎麼會有力量攻打趙國?而楚國與燕國相隔數千裡,又如何報復?”
燕丹目光微動。
誠如張機所說,如果趙國這十萬大軍被殲滅在秦國腹地,那麼趙國還有什麼力量來威脅燕國?
屆時燕國甚至還可以攻打趙國,不僅能奪回昔年所丟失的城池,還可以奪取更多的城邑。
燕丹的餘光看向了一旁的雁春君,一旦他做到了這些,他的太子之位也將徹底穩固,絕不是雁春君試圖扶持的公子寅所能取代的。
只是,他多少還是有些擔心。
秦國的國力太過強大了,若是將來和吞併了趙國的燕國土地接壤,若發生了衝突,燕國又該如何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