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銳士”是別國的慣稱,而老秦人則更喜歡稱呼其為“鐵鷹銳士”。
在商鞅變法之前的老秦軍時期,常以秦劍禦敵的秦軍便有軍中勁卒鐵鷹劍士名聞天下,唯有驍勇善戰之人方可獲“鐵鷹劍士”之稱,但全軍也只有堪堪百餘人,而且更多是一種表彰,且其人大多在獲封后成為了中下級的軍官,散於大軍之中。
秦惠文王時,司馬錯擔任了上將軍,便在保留鐵鷹劍士簡拔制的同時,創立了銳士制。
因秦國變法期間訓練的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司馬錯便借這個名號創立了“鐵鷹銳士”。
鐵鷹銳士比起鐵鷹劍士更加不凡,不單要求劍術超凡,且要馬戰、步戰樣樣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樣嫻熟。
彼時的步卒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為首,號為“趙邊騎”,單兵作戰則以齊國的“技擊士”為首,號為“齊技擊”。
而司馬錯對於鐵鷹銳士的要求則是,下馬結陣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以超越趙邊騎為準,單兵搏殺以超越齊技擊為準,要求可謂苛刻至極。
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二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食,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可為武卒。
司馬錯則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一精一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此關透過,方能進入各種較武。
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單兵搏殺亦然。
個人簡拔過關後,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如此一一下來,方能成為一名鐵鷹銳士。
想秦國當年練新軍二十萬,卻只堪堪選拔出了一千六百名鐵鷹銳士,而那些鐵鷹銳士則有一半被司馬錯分給了彼時還是千長的白起。
年輕的白起也不負眾望曾有過百名鐵鷹銳士結陣斬殺三名宗師高手和五百鐵鷹銳士結陣斬殺天人合一高手以及千名鐵鷹銳士奇襲大破三萬韓軍,斬殺韓軍主將段弗成並俘虜韓軍副將韓朋的驚人戰績。
是故,有了荀子“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的說法。自此鐵鷹銳士便成為了秦國勇武的代名詞,六國之人也常呼以“秦銳士”來指代鐵鷹銳士。
嚐到了將秦軍精銳集結一旗之下作為大軍尖刀的甜頭,自此以後鐵鷹銳士便不再散於軍中,而是悉數集結在單人麾下,而其統軍主將,自然是白起。
只是,鐵鷹銳士作為全軍精銳,自然也是心高氣傲之輩,為了便於指揮,白起鼓動白氏子弟加入鐵鷹銳士,以至於這支甚少超過兩千人的鐵鷹銳士從千長,五百主乃至什、伍都大多由白氏子弟組成。
雖是堂堂正正透過選拔進入鐵鷹銳士之中,卻也為鐵鷹銳士打下了深深的白氏烙印。
而隨著武安君白起的死亡,其真實死因又為了避免怨氣集結在杜郵的事情暴露引發騷亂而被藏匿起來。
被打上了白氏烙印的鐵鷹銳士也由於常年為白氏執掌而一度遭到了冷遇,歷經昭襄先王、孝文先王、莊襄先王三代都不敢在真相大白前重用這支秦軍最為驍勇的精銳。
但如今不同了,白起之死真相大白,白氏子弟也再沒有了反叛的理由和可能,白氏也可以放心啟用了。
只是,嬴政忽然覺得有些奇怪,旋即他意識到自己的思緒被張機導向了張機想要的方向。
難道非要尋找足以媲美天人合一境界的戰力來對付雪衣侯?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為什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