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七年,西元1772年,三月初四,京師,紫禁城。這一日,風和日麗。
上午,擔任大清宮廷造辦處行走官職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蔣友仁帶著一名行色匆匆的與他差不多相貌的傳教士與一大群抬著大箱小箱的宮廷宦官行走在紫禁城之中。
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並非清帝國的子民,但是這三名傳教士一併身著清帝國官員的服飾,且與隨行的宦官們一樣,低著頭,身體前驅,小步快走。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宮廷御花園,根據前來引導他們的宦官的說法,此時此刻,大清帝國的無上統治者乾隆皇帝弘曆已經在御花園與他的后妃和親近的王公大臣們“恭候多時”了。
一群人走著走著,已經在帝國宮廷中為弘曆服務了二十五年的蔣友仁的心思稍稍有些恍惚。
臨近御花園的時候,他想起了昨天晚上,他那位剛從法國抵達清帝國的耶穌會的同仁李俊賢對他的提問。
當時,李俊賢一邊搗鼓著他熟悉了沒多久的抽氣機,一邊向蔣友仁發問。
“米歇爾,明天御花園真的會有很多清國貴族和高官來嗎?皇帝真的會在場嗎?我自從來了清國,還從沒見過皇帝,皇帝真的會喜歡我們帶來的東西嗎?”
蔣友仁當時正在用李俊賢帶來的最新款式的望遠鏡觀察星空,聽到李俊賢如此發問,點了點頭,
“會的,放心吧,皇帝很喜歡我們帶來的新東西,只要是清國沒有的,皇帝都有十足的好奇心,都很願意觀摩,幾十年了,從沒有變過。”
“這樣的話,皇帝會不會答應我們放開傳教的限制呢?”
李俊賢一聽,便有些興奮,低聲道:“這些都是最新的科學產品,巴黎教會那邊花費了很多功夫才弄到的,尤其是這臺望遠鏡,那可是去年才製成的最新產品,我們出發之前,巴黎的主教對我們此行抱有很大的期望。”
蔣友仁沒說話,只是面色上稍稍有些落寞之意。
李俊賢沒看出蔣友仁面色上的落寞,自顧自地說著:“你也知道,歐洲很多王室對我們不滿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教皇剛上位沒多久,位置不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教會給他的壓力很大,他雖然想要保住我們,但是缺少時間和機遇。
這一次我們來,就是為了做一次努力,讓清國皇帝允許我們傳教,這樣一來,訊息傳回去,我們耶穌會達成了幾百年來都沒有人可以達成的使命,那些反對我們的君主也不敢對我們有什麼想法了,畢竟他們可不敢得罪清國皇帝。”
蔣友仁聞言,稍稍嘆了口氣。
他如何不知道耶穌會眼下在歐洲的尷尬處境呢?
他當然也想要為耶穌會的存續做一些工作,他知道歐陸各國對完全屠滅了稱霸中亞的準噶爾汗國的大清帝國的畏懼和忌憚,所以他為那位最高統治者竭盡全力的服務了二十五年,也竭盡全力的遊說了二十五年。
但是皇帝的態度一如既往,不曾動搖。
經過二十五年的漫長時間,蔣友仁也漸漸的明白了自己為什麼還能留在皇帝身邊。
無外乎自己掌握著皇帝所需要的繪畫、機械、數學、天文方面的知識,可以為皇帝在日常生活和個人享受方面提供足夠的便利與愉悅。
比如自己花了十年時間完成的充滿了法國宮廷風格的圓明園大水法,便深受皇帝的喜愛。
他知道,皇帝對待他、以及他的那些傳教士同仁們的態度,實質上便是對待一名工匠的態度。
不管他這名“工匠”多麼精巧能幹,掌握著多少清帝國工匠和天文學家未能掌握的知識,但是在清帝國,工匠的地位始終是低下的,甚至於最優秀的天文學家在清帝國也只能止步於“欽天監”。
蔣友仁很清楚,在清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