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服的政策推動平白給明清之交的混亂局面增添了濃重的民族矛盾色彩,濃重到了一些原本已經投降滿清的人都要立刻奮起反抗的地步。
因為剃髮易服的存在,民族矛盾在那個時代的某些地區儼然已經超越了階級矛盾,以至於南明勢力都能和農民軍勢力聯手抗清,抗清抗到最後的居然是反明反的最積極的農民軍將領。
對於漢人的集體反抗,滿清採取的手段是殺,靠著刀把子殺殺殺,一路殺過去,強行鎮壓了全部的反抗。
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只是解決了一批提出問題的人。
他們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徹底解決這些矛盾,所以只是使得這些矛盾從明面轉移到了地下。
由此,更加深遠的影響到了未來的局勢和滿清的統治根基,更使得“明”這個字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漢家衣冠和千年傳承的代名詞,一下子超越了原本的的“朱明王朝”的含義。
明,在這個時代的有見識有傳承的漢人心裡,其實象徵著衣冠、傳統、祖先,乃至於尊嚴,和不可追憶的輝煌過往。
大家要復的,不是朱明王朝,而是千百年來的傳承。
所謂失去的才是最完美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白月光未必完美,但是隻要是白月光,就已經不可戰勝了。
單純比拼軍力和綜合國力,再過一百年,蘭芳也不是老大帝國的對手。
但是如果佔據了一個白月光的身份——那“現任”滿清政府就相形見絀了。
除卻軍事進攻,對人心的爭奪和利用才是對抗滿清政府的最強武器,這也是歐洲殖民者難以覆滅滿清的原因。
他們的軍事力量足夠強,但是隻靠軍事,並不能覆滅滿清,真正能覆滅滿清的,是這片土地上的沉默的大多數,是他們的心。
歐洲殖民者爭取不到他們的心,但趙學寧卻可以。
利用這面旗幟做幌子,利用漢人的身份,爭取到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用一次兩次戰爭的勝利爭取到他們的信任,才是趙學寧的必殺技。
所以一個“明”字,勝過千言萬語。
這一招成功了,趙學寧的對手就是滿蒙漢八旗,就是滿清政府,而非整個清帝國,他將單獨和弘曆老兒對決,無關乎整個清帝國。
屆時,弘曆老兒會被他強制性拉到同一水平線上平等博弈,弘曆絕對無法輕而易舉的調動帝國的人力物力與他對決。
那就夠了。
而這一切的一切,就要從眼前這個人,和他背後的那個大人物開始。
他來了,就代表他背後的那個大人物動心了。
對於反清復明這個口號的動心,對於心中的白月光的嚮往。
本來,就算劉崇問回去之後向滿清政府告發蘭芳,也是趙學寧預料後果當中的一條,如果事情真的這樣發生了,趙學寧不會感到驚訝。
無非是提早和老大帝國動手罷了。
弘曆想要打過來,只能用海軍,但是清帝國還有海軍嗎?
沒了。
他們要用海軍打過來,就是在給蘭芳刷聲望,一戰之威,能大大提升蘭芳的聲望和趙學寧的聲望,以及他們的自信心,大家對清帝國的恐懼之心將大大下降,對於未來的北伐,也是大有好處。
至於後果。
蘭芳的經濟命脈全在海上,當前階段除了少量走私,壓根兒沒有和清帝國有什麼正兒八經的貿易關係,弘曆沒有能力封鎖。
造船?打造更強的海軍?
那我就巡遊清帝國沿海,發現你們在什麼地方造船,直接摧毀,讓你造不出船來。
而且說實在的,所謂百年海軍百年海軍,海軍需要的基礎和陸軍完全不同,砸錢堆國力,弘曆能搞出一支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