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勞動力能夠轉行進工業生產領域。
在工業社會里,傳統小農生產模式會佔用太多的勞動力從事低效的農業工作,這對於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是很不利的。
這個目標對於土地稀少、常年械鬥的兩廣、福建來說,難度應該是不大的,當地人雖然嚮往安穩和平的小農社會,但是現實狀況使得他們也是最具有變通精神的一群人。
正如同集體農業在蘭芳本土的發展使得蘭芳的工業程序和全面軍事化有了很大的底氣,也推動了蘭芳的農業技術革新。
有了這個經驗,趙學寧認為在兩廣和福建推動這個治理方案也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軍事勝利的同時,行政和經濟上的手段也在不斷地推進之中,另外,很多從蘭芳本土運輸而來的物資也在源源不斷的輸入兩廣和福建,裝備給了正在展開集訓的民團和綠營兵。
趙學寧對蘭芳士兵有一定的身體素質的要求,也有年齡上的要求,主打一個年輕、健康,對於綠營兵中過於年幼和年邁計程車兵,他決定發給遣散費,清退回家。
留下青壯為主計程車兵們編組成正規軍的編制,然後進行一定時間的集訓和思想教育,將他們初步改造為蘭芳式的軍隊,並投入戰爭。
這是趙學寧這一階段的重要計劃。
為此,蘭芳政府需要支出海量的軍費用以購置各項物資、調配生產,也就是蘭芳多年積累的財富數量很大,否則這個事情還真不好全面推進。
不過也就是此時此刻,就有一些嗅覺敏感的人們發現了機遇,主動向趙學寧提供了幫助。
比如清朝首富、同文行老闆潘啟,他作為十三行商人群體裡第一個割掉辮子全面投效蘭芳的人,得知蘭芳大規模的軍事、行政計劃之後,主動捐資三百萬兩白銀給到蘭芳政府,表達了自己的意志。
趙學寧還真是有點驚訝了。
據說潘啟此前為了換取紫禁城的好感,最多一次捐助了三十萬兩白銀助軍,而輪到自己這邊,他直接出了十倍、三百萬兩白銀幫助蘭芳政府辦事。
這可是一筆鉅款,就算是面對十萬大軍的整備計劃,也能做到人均三十兩白銀的額度,這個額度夠一個青壯年計程車兵吃好幾年的糧食了。
趙學寧為此大喜,會見了潘啟,向他表示了由衷的感謝,而潘啟卻表示這三百萬兩隻是一個開始,之後如果趙學寧還有需求,可以向他提,他正在積極調動資金,準備支援蘭芳的【驅逐韃虜,再造中華】的偉大事業。
瞧瞧這覺悟!這嗅覺!這眼光!
趙學寧表示十分欣慰,然後大力誇獎了潘啟,隨後決定任命潘啟為蘭芳商務部高階顧問,從此成為蘭芳政府的一份子,擁有隨時面見趙學寧、向他提建議的權利。
潘啟隨之大喜,喜滋滋的將這個訊息傳遍整個十三行。
不過十三行內部對於這個訊息卻依然是波瀾不驚,很多人雖然也不喜歡帶清,但是對於蘭芳能否成事,依然心懷憂慮。
他們似乎認為眼下就下注未免太早,所以沒有幾個人割了辮子,甚至於響應蘭芳的政策的也沒有幾個。
從趙學寧會見潘啟開始一直到蘭芳軍隊於七月二十日發起第二波攻勢,十三行的商戶們只有三戶跟上了潘啟的腳步,響應了趙學寧的贖買政策,並且向蘭芳政府捐獻了一筆助軍款。
於是這三戶商戶也被趙學寧任命為蘭芳商務部的高階顧問,正式成為蘭芳政府的一份子。
除此之外,還就真沒有幾個人行動起來了,以至於趙學寧搞贖買政策不是很成功,甚至於在七月底的時候,因為越來越多的軍隊抵達廣東準備參加集訓,甚至還有商人看到了商機,開始哄抬糧價,想要賺錢了。
其實這個時候哪怕三十萬大軍齊聚廣東,也不會有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