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甚至為此向〖日〗本做出承諾,在大戰結束之後,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獲取的所有利益,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與實力範圍。在此之前,英國為了獲得〖中〗國的勞動力,已經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協議,在戰後歸還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控制的山東半島。也就是說,英國對〖日〗本做出的承諾,已經違背了與〖中〗國達成的協議。顯然,為了拉攏〖日〗本這個新興強國,英國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
可惜的是,挪威海戰之後,〖日〗本的立場動搖了。
雖然大戰遠在歐亞大陸的另外一端,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表現,讓〖日〗本當局不得不有所顧慮。說得簡單一些,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無暇東顧,照顧不到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與勢力範圍,但是隻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歐戰的最後勝利者,就肯定能夠在海洋戰場上擊敗英國,也就肯定有能力出兵遠東。
即便〖日〗本是遠東地區的新興強國,也最多隻算得上是個暴發戶,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這種擁有悠久歷史,而且以強軍立國的帝國相比,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再退一步,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國無法在遠東擊敗〖日〗本,也有能力在遠東扶持一個能夠對〖日〗本構成威脅的強國。
顯然,〖日〗本不可能冒險得罪如日中天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換句話說,英國要想拉〖日〗本參戰,就得開出更高的價碼,讓〖日〗本認為有足夠的利益去冒險得罪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英國還能開出什麼樣的價碼呢?
必須承認,〖日〗本的野心不小,膽量也不小。
五月底,在英國佬束手無策的時候,〖日〗本當局主動開出了條件,即英國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遠東殖民地轉讓給〖日〗本,〖日〗本就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參戰,並且派遣艦隊與作戰部隊去歐洲作戰。
這下,動心的是英國了。
要知道,英國最初只是希望〖日〗本能夠參戰,幫助英國掃dàng遠東地區,剷除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的根據地,並沒有想過讓〖日〗本派遣艦隊與軍隊參戰,更沒有指望〖日〗本能在歐洲戰場上做出貢獻。再說了,即便英國答應,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成員也不大可能答應讓〖日〗本介入歐洲戰爭。
當然,英國看重的不是〖日〗本陸軍,而是〖日〗本海軍。
雖然〖日〗本海軍的規模與實力都遠不如歐洲列強,甚至連僅屬於歐洲二流海軍強國的義大利都比不上,但是英國皇家海軍連續遭受慘敗,實力大不如前,還有漫長的海上航線需要保護。如果〖日〗本能夠派遣艦隊參戰,哪怕是在地中海這類由英國皇家海軍主宰的地方執行護航任務,也能大大減輕英國的戰爭負擔,讓英國皇家海軍能夠把更多的戰艦派往至關重要的北海。
六月,英國首相特使親赴東京,與〖日〗本進行入盟的最後談判。
英國特使帶著首相開出的優厚條件,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在〖日〗本提出的基礎上,用盡可能低的代價讓〖日〗本參戰。
只是,能否拉攏〖日〗本,還是個未知數。
除了〖日〗本,美國的立場也受到了影響。
在此之前,美國的銀行家、企業家、貿易家把賭注主要押在了英國身上。這一點,在美國的對外貸款中體現得非常明確,即大部分貸款都發放給了英國,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貸款並不多。在這場海戰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特別是那些把持著美國命脈的大資本家認識到,英國不見得是最後的勝利者。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了這場戰爭,那麼美國押在英國身上的所有賭注都將泡湯。
六月份,美國提供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貸款jī增到一點四億帝國馬克。
這是個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