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過去,祁龍和李白荷逐漸適應了支教生活,可新的挑戰也接踵而至。
在一次語文測驗後,祁龍坐在堆滿試卷的辦公桌前,眉頭緊鎖,目光在一張張試卷上掃過。成績的懸殊讓他深感憂慮,基礎好的孩子在閱讀理解和寫作中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能力,答案條理清晰,字跡工整漂亮;可有的孩子卻連簡單的字詞拼寫和造句都錯誤百出,試卷上大片的紅叉刺痛了祁龍的眼睛。
課堂上,祁龍留意到小虎總是低著頭,小小的身子縮在座位裡,不敢看黑板。提問時,小虎更是緊張得滿臉通紅,囁嚅著說不出話。課後,祁龍把小虎叫到身邊,放輕了聲音問道:“小虎,最近學習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啦?”小虎紅著眼圈,聲音帶著哭腔:“老師,我家裡農活多,爸媽忙不過來,晚上我還要照顧弟弟妹妹,根本沒時間複習。”祁龍心裡一陣酸澀,他輕輕摸了摸小虎的頭,說道:“別擔心,老師幫你。”
從那以後,每天放學後,祁龍都會把小虎和幾個基礎薄弱的孩子留在教室裡。他耐心地從最基礎的拼音、筆畫教起,一個字一個字地糾正孩子們的發音和書寫姿勢。遇到孩子們理解不了的內容,他就絞盡腦汁地找生活中的例子來比喻。講“溫暖”這個詞,他會說:“就像冬天裡,媽媽給你披上的那件棉襖,是不是感覺心裡暖乎乎的?這就是溫暖。”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眼中的迷茫漸漸消散。
與此同時,李白荷也在為教學資源發愁。上幾何課時,她想給孩子們展示立體圖形,可翻遍了整個教具室,也找不到合適的教具。她只能用粉筆在黑板上反覆勾勒正方體、圓柱體的輪廓,一邊畫一邊講解,可孩子們還是一臉茫然。明明眼睛盯著黑板,眼神裡卻透著困惑。回到宿舍,李白荷疲憊地癱坐在椅子上,嘆了口氣:“要是有模型就好了,孩子們肯定能理解得更快。”祁龍走過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別急,咱們想想辦法。”
除了教學難題,生活上的不適應也讓他們有些力不從心。山裡的雨季說來就來,原本還算寧靜的夜晚被打破。半夜,滴答滴答的聲音傳入耳中,祁龍和李白荷常常被吵醒,睜眼就看到屋頂上的雨水順著縫隙滲下來,在地上形成一個個小水窪。他們慌忙起身,四處找盆接水,手忙腳亂中,睡意全無。潮溼的空氣瀰漫在整個宿舍,衣物總是幹不透,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黴味,穿上身黏糊糊的,別提多難受了。
面對這些困境,兩人也有過迷茫。一天晚上,雨幕籠罩著整個山村,李白荷望著窗外,輕聲說:“有時候我會想,我們真的能改變什麼嗎?這麼多困難,我們能堅持下去嗎?”祁龍沉默片刻,望向窗外那幾間亮著燈的教室,堅定地說:“每一點努力都不會白費,哪怕只能幫到一個孩子,也是值得的。我們來這裡,就是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改變,哪怕只是一點點。”
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他們也收穫了許多溫暖。清晨,當他們走進辦公室,常常會發現辦公桌上放著孩子們偷偷送來的小禮物,可能是一束帶著露珠的野花,花瓣上還殘留著孩子們指尖的溫度;也可能是一個手工編織的小籃子,雖然做工粗糙,卻飽含著孩子們的心意。有一次,小虎趁同學們不注意,悄悄塞給祁龍一個用樹葉包著的煮雞蛋,小聲說:“老師,您辛苦了。”祁龍接過雞蛋,看著小虎那純真的笑臉,那一刻,所有的疲憊和迷茫都煙消雲散。
為了改善教學條件,祁龍和李白荷開始四處聯絡公益組織,尋求幫助。他們熬夜寫申請,詳細描述學校的情況,從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到教學資源的匱乏,再到生活條件的艱苦,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為了拍出能真實反映學校現狀的照片,祁龍帶著相機,穿梭在教室、宿舍和操場之間,捕捉那些最觸動人心的瞬間:孩子們在破舊的課桌上認真學習的模樣,用樹枝在地上練習寫字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