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就生活在那個充滿獨特韻味的七十年代。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全國生育到達了高點。牡丹的父母也和眾多家庭一樣,孩子成群。牡丹家兄弟姐妹七八個,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讓父母每日都在為生計忙碌不停。
父母天不亮就起身,匆匆奔赴公社去掙工分。他們在田間辛勤耕耘,烈日下揮灑著汗水,那忙碌的身影如同歲月長河中永不磨滅的畫卷。他們扛著生活的重擔,一心為了這個大家庭,只為讓孩子們能有口飯吃,有衣可穿。
牡丹和兄弟姐妹們的衣服從來都是大的穿完小的接著穿。一件衣服,歷經歲月的磨礪,縫縫補補無數次。“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衣服的顏色單調得只有黑、藍、黃三種,可孩子們從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他們穿著這些舊衣服,在田野裡盡情奔跑嬉戲,彷彿那是世界上最華美的服飾。
生活中,黑麵饅頭和黃面饅頭是家常便飯。食物雖不豐盛,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這些簡單的食物時,卻有著別樣的溫馨。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他們深知這是父母辛苦勞動換來的。儘管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可大家的精神卻格外飽滿。
人們一心撲在公社的活上,為了集體的利益而努力奮鬥。田間地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忙碌著,有的揮舞著鋤頭,有的拉著犁耙,那場景彷彿是一首激昂的勞動讚歌。他們堅信,透過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牡丹和小夥伴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長大。田野是他們的天然遊樂場,他們在那裡捉螞蚱、捕蝴蝶,盡情釋放著孩童的天性。簡陋的教室裡,他們努力學習,用石板和石筆書寫著自己的未來。雖然沒有如今的各種玩具和電子產品,但他們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快樂。夜晚,一家人圍坐在昏暗的燈光下,分享著一天的故事。父母講述著田間的趣事和生活的艱辛,孩子們則分享著在學校的點滴。溫馨的氛圍瀰漫在小小的屋子裡,那是家的味道,是歲月沉澱下來的珍貴回憶。
那個年代,生育彷彿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過多的考慮經濟壓力和教育資源,只是覺得孩子多了家裡就熱鬧,家族就更有希望。大家都在為了生活努力,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拼搏。每一個新生命的降臨,都給家庭帶來了喜悅和希望。
牡丹親身經歷著這些歲月,心中感慨萬千。七十年代的歲月雖然艱苦,卻充滿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也是一代人奮鬥的足跡。它讓牡丹明白,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只要有信念、有希望,就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如今,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質豐富多樣,教育資源也更加充足。牡丹回憶起那段艱苦的歲月,心中既有懷念,又有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她知道,那段歲月留下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消失。
而牡丹,也在這七十年代的歲月中,繼續書寫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傳承著那份來自那個特殊時代的堅韌與奉獻。